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特殊教育,也需翻轉


        目前國內特殊教育雖然蓬勃發展,但仍存在諸多舊的政策思維與服務模式,有待社會賢達人士和學校老師本身來共同努力翻轉....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15/6/24)

        每至鳳凰花開季節,一群高職重度障礙畢業生與其家長可能完全沒有興奮之情,因為將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雖然近年來,特殊教育普受當局重視,例如法定身心障礙類別不斷擴充,目前就讀大專院校的特殊生已高達12741人之多(智能不足者占6.8%);包括七大領域的《特教新課綱》也在101年開始雷厲風行。此時此刻,我們或許該靜下心來,反思所謂回歸“主流”的基本意涵。假使特殊教育只是附屬在一般教育體制之下,或要求特教老師們依據九年一貫課程大綱來施教,這是否悖離個別化教育的初衷,遠離特殊需求學生的優勢能力進而發展其技能、反讓其更加被邊緣化?


        國內特殊教育亟需新思維來翻轉,這些均有賴社會賢達人士與學校老師本身共同努力。首先,必須揚棄「由上而下」的政策擬定模式,多方傾聽第一線資深教師的豐厚見識,進而找出各類障礙學生在不同年齡的能力基準、學習困境與發展潛能,而不是任由少數缺乏現場教學經驗的專家學者來主導。其次,最好能參酌現行大數據(特教通報網、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等)的客觀評估指標,以做為相關教育服務規劃的實證基礎。再者,簡化個別教學計畫(IEP)的紙上作業,讓老師保有更多熱忱、權能及時間投入繁重的教學工作。畢竟,孩子們的生活照顧與能力養成,才是評鑑教師績效和符合家長期待的最佳向度。

        對於重度障礙學生而言,動作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可能優先於數學、社會、自然、藝術與人文的教導。但前者需要教育主管機關有更多政策配套與長期資源挹注,例如無縫式接軌的義務教育與職能發展體系、常駐跨專業人員(物理、職能、語言、心理等治療師)的評量與諮詢、研發不同障礙學生發展所需的教材與輔具等。學校行政、親師之間也要協同合作,化解緊張、對立關係,才能真正達到教學果效。再者,與其聚焦在生理或認知上的缺損,不如嘗試發掘其優勢能力,例如自得其樂、利他行為、貼心、溫和、模仿、好奇心等。這些正向特質更值得特教工作者來加以促進的,做為扭轉人生的利基。

        重度障礙學生家長的長期照顧壓力,非外人所能深刻體會的,一遇生活重大壓力或危機事件,往往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造成家庭和社會的諸多遺憾。因此,在平常即建立周遭可及的社會支持網絡就特別地重要。學校是父母接觸社會最頻繁的單位,或許其可主動做一些初級預防工作,例如協助組織家長支持團體、辦理親職教育、提供志工機會,甚至參與教育決策。從而提升整個家庭的生活品質,重新掌控生命的主導權。每個孩子來到這世界,總有特定的意義與價值,以及既有而非他人所認定的人生軌道。除了讓他(她)們身心健康、快樂成長外,如何幫助父母找到希望,甚至理解生命的真諦,這也是現行學校系統的重要使命之一。

        期望未來,走出校園的重度障礙孩子們不再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徬徨,能帶著所學所長的能力和各級師長們的祝福,順利進入合適的工作場域,積極為這多元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