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第一作者為謝蕙春心理師(共同作者有黃淑賢與鄭媖瑋兩位心理師),目前她們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班學生。此文在第七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中以壁報方式發表,並吸引不少兩岸三地與會學者的關注。
一、 研究緣起:自2009年以來,自然災害頻傳,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財產構成嚴重危害。例如台灣和菲律賓風災、非洲、印度及南北美洲的大洪水、印尼及宏都拉斯的地震等。面對天災越來越多的趨勢,若只能在事後救助,實無法降低財務及生命的損失。因此,災害防備的預防概念已刻不容緩,方能使傷害降至最低。
三、 研究結果:
(一) 災防概念的興起
台灣水利署為減輕水患,將於未來5年內投入6億經費,推動「民眾與社區自主防災」政策,以非工程措施來提升民眾生命與安全的保障。另外,災防署於2010年規劃並朝向設立災防學院,培訓專業災防人員。
(三) 倡導公眾教育
發生緊急災難的當下,在地社區機構的系統扮演相當重要角色。所以,應先了解災難對於個人及社區衝擊,教導如何事先部署和事後求助,鼓勵並提昇民眾對於災防的意識及具體計畫,以提昇調適能力及預測能力。
四、 結論及建議:
(一) 社區心理學相關實務模式
- 協助賦權在地組織功能。
- 加強公眾教育訓練,建立災防意識。
- 增進民眾情感,凝聚社區意識。
- 提昇民眾因應技巧及心理資本,協助形成社會支持網絡等。
(二) 政府災防政策的可行方向
台灣目前災防政策思維常在於災害發生時如何解決,故政府部門也多提供相關補救式服務。另外,也缺乏對於災前預防措施及心理層面的研究探討。未來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將對生態環境產生衝擊,政府理應從群體的思考點切入,及早規劃能在災前就能提昇一般民眾因應技巧或累積心理資本的相關服務。並透過不同專業領域的合作,發展心理防災模式。
(三) 善用民間資源及力量
- 助人者尊重在地文化的主體性及特殊性。
- 利用社區聚會,透過討論、賦權、並邀請民眾參與。
- 了解社區需求,擬訂符合社區災防運作計畫。
- 與社區在地機構合作行動,扮演「間接」的協助角色。
- 建立社區意識,藉由在地的力量做好災害防備的心理預防,協助重視在地的災防概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