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社區心理學實務』的「社區服務方案設計」》專輯(I):「參與式」的社區介入規劃方法

 

        依據『社區心理學』的核心價值觀,在其「社區服務方案」的規劃階段,非常重視的是如何運用一種方法,讓每個參與介入的人都能親自或透過代表發出聲音,例如參與式」方法。因為我們可以從那些「社區」成員那裡學到很多東西,他們才是自己生活中的代理人(agents)和專家。而且,採用「參與式」規劃流程通常可以提高成功率,以避免介入措施的失敗或根本不起作用。本文譯自美國堪薩斯大學所建置的「社區工具箱」(Community Tool Box)資源網站,它自1994年以來不斷發展,廣泛應用於相關教學、培訓和技術支援。並已建立超過300個教育模組,服務範圍覆蓋全球230多個國家。相信此淺顯易懂的文字內容,對於學生或實務工作者來說,都可以從中獲益良多。

      每個在健康或人類服務領域工作過的人都至少聽過一個關於介入措施失敗或根本不起作用的震驚故事。通常,當這些故事被講述出來時,人們會發現,那些本意良好的專業人士完全誤解或忽略了「社區」或目標群體的一些基本事實。由於他們自以為知道需要什麼,所以他們獨自策劃了整個方案……結果卻慘敗

       然而,每個令人沮喪的故事背後,也都有一個介入措施進展順利的故事。在許多這樣的案例中,你會發現目標群體—通常還有更大的「社區」—從一開始就被納入了介入措施的規劃中。

       當一個組織或團隊決定進行「社區」介入活動時—無論是全面的服務方案,還是為實現特定目標而進行的一次性活動—採用「參與式」規劃流程通常可以提高成功率。在本文中,將探討什麼是「參與式」規劃流程,它的價值何在,它的潛在優缺點,以及如何利用它來規劃一個有效的介入措施:一個一切順利的介入措施

 何謂「參與式」規劃方法? 

       簡而言之,「參與式」方法是指所有與介入措施相關的人,無論是親自參與還是透過代表參與,都有發言權。實施介入措施的機構工作人員、目標群體、社區官員、感興趣的民眾以及來自相關機構、學校和其他機構的人員都應被邀請參與。每個人的參與都應受到歡迎尊重,整個過程不應被任何個人或團體或單一觀點所主導。

       這是理想狀態。但現實情況往往大相逕庭。有些人可能不想參與—他們可能覺得這太耗時,或者他們不具備所需的技能。如果沒有被邀請參與,某些個人或團體可能會感到被冷落和不被尊重。規劃過程可能只是對已經形成的想法的橡皮圖章。有些人的意見可能會比其他人的意見得到更認真的傾聽。在某些情況下,「參與式」過程可能造成的問題與根本不讓人們參與一樣多。

       這裡需要記住的重點是「參與式」這個字。它的意思不僅在於你在做你本來要做的事情之前會徵求別人的意見,還在於“每個參與者都會成為規劃過程的重要貢獻者”。

       真正的「參與式」方法會考慮“每個人”的觀點。這並不意味著人們不能挑戰他人的假設,或爭論最佳策略是什麼。然而,它確實意味著“每個人”的想法都受到尊重,並且不一定認為專業人士或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就一定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實際上,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規劃過程,並在決策中發揮一定作用

「參與式」規劃方法有哪些優點? 

  • 參與”會帶來「所有權(ownership)意識,並為「社區」介入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果人們“參與”「社區」介入的規劃中,那麼這項介入就屬於他們。他們不僅作為受益者、工作人員或贊助者,而且作為發起者,都與介入息息相關。他們會竭盡所能,確保自己的工作成功。
  • 這確保了介入措施在「社區」各階層都更具「可信度(credibility),因為它是由一個代表社區「社區」各階層的團體規劃的。如果人們知道,其他擁有相同觀點和經驗的人在介入措施的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就會認為他們的利益得到了關注。
  • 讓更廣泛的人群參與規劃過程,可以接觸到更廣泛的觀點和想法
  • 參與式」規劃方法可以避免因忽視「社區」或目標群體的現實情況而造成的陷阱。因為長期的「社區」成員會瞭解過去哪些措施失敗了以及失敗的原因,並能防止該群體重蹈覆轍。
  • 它從一開始就讓重要的「參與者」參與其中。如果介入措施需要某個人、某個機構或團體的支持,而他們從一開始就參與了計劃,那麼他們的合作就有了保障。
  • 它可以為那些「經常被剝奪權利(often-disenfranchised)的群體提供一個表達意見的機會,並讓「社區」知道他們有重要的事情要說。
  • 它傳授的技能遠遠超出了方案過程的範圍,並有助於長期改善「社區」。人們學會主持會議、分析數據、制定策略計畫—簡而言之,成為「社區」資源和領導者。
  • 它可以將通常沒有聯繫的「社區」成員聚集在一起,並建立聯結。這種關係—例如低收入者與商界領袖之間的關係—不僅有助於介入,還有助於建立長期關係,打破「社區」的障礙。
  • 參與式」規劃流程能夠在組織與「社區」之間以及參與的個人之間建立「信任。這種「信任」感可以為未來的「社區」發展和「社區」行動奠定基礎。
  • 參與式」規劃流程通常反映了草根和「社區」組織的使命和目標。「參與式」方法以協作、包容和「賦權」為基礎,體現了構成大多數草根和「社區」組織立基的理想。
  • 它意味著尊重「社區」中的“每個人,從而為「社區」參與和「賦權」樹立了標準,其他組織—以及整個「社區」—可能會感到有必要效仿。
  • 從邏輯上講,「參與式」規劃方法應該是有效的。事實上,它涵蓋了所有受介入影響者的觀點和視角,這應該能夠確保所有資產和需求都被識別和處理,並將意外後果降至最低。
  • 最後,它以應有的方式行事。它尊重“每個人”的智慧,重視“每個人”的想法和經驗,並賦予“每個人”一定的控制權。透過「賦權」「社區」,尤其是目標群體,而不是僅僅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既有的社會結構之上,你的組織或團隊也可以將其理想付諸實踐。歸根究底,某種程度的「參與式」方法幾乎始終是規劃「社區」介入措施最合乎道德的方式。

「參與式」規劃方法的缺點是什麼? 

       理解並預見這些考慮因素,並決定何時以及如何在你的特定情況下採用參與式規劃方法至關重要。

  • 參與式」規劃過程耗時更長。多元化的群體總是比個人或小團體花費更長的時間來做出決策和得出結論。
  • 目標群體或「社區」成員可能不認同「專家」關於所需方案內容的意見
  • 社區」成員和組織可能需要接受“教育。目標群體和「社區」成員可能缺乏重要的技術知識或經驗,可能需要瞭解一些理論或過去的實務,才能理解外部組織或團隊正在嘗試做什麼。有些人可能需要掌握新技能才能充分參與規劃過程。另一方面,外部組織或團隊可能需要更多地瞭解當地文化、政治問題和社區「社區」歷史,以便根據「社區」情況制定介入措施,避免過去的錯誤。“教育”需要時間
  • 如果處理不當,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可能會毀掉整個過程。那些心懷叵測或自以為只有自己才知道什麼對「社區」最有利的人,可能會讓「參與式」規劃過程變得非常困難。處理這種情況需要機智和毅力。
  • 確保所有合適的人都能「參與」進來可能很困難。一些關鍵人物可能根本不想參與。「社區」中的派系鬥爭、溝通或解決問題的失敗史、對哪些群體或個人重要的認知不足,或者僅僅是基本的不「信任」,都可能使創建「參與式」規劃過程的任務變得複雜。然而,克服這一障礙,從長遠來看,可以對「社區」產生深遠的正面影響。
  • 參與式」規劃過程需要“每個人”的耐心和投入。人們必須長期保持投入,在討論自己可能強烈關注的問題時保持禮貌,並願意做出妥協。幾句不恰當的話語,或一個或幾個關鍵人物失去興趣,都可能擾亂整個進程。

       雖然這些缺點對「參與式」規劃過程的成功構成了潛在或真正的挑戰,但克服這些缺點可能會大大增加設計和實施有效「社區」介入的可能性。

「參與式」規劃有哪些層次? 

      「參與式」規劃的考量方式有很多。正如上文關於其優缺點的討論所示,這種規劃過程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總是在效率和包容性之間進行權衡。時間壓力、「社區」需求、參與者的技能和經驗以及介入措施的性質等因素,都有助於決定規劃過程的實際形式。

       那麼,有哪些可能性呢?你究竟希望參與度達到何種程度?大衛‧威爾科克斯(David Wilcox)在其傑出的《有效參與指南(1994)中,提出了以下幾種不同的參與層級模式:

  • 訊息─你至少可以告訴人們你的計劃是什麼。
  • 諮詢─你提供多種選擇,並聽取回饋。
  • 共同決策─你鼓勵其他人提供一些額外的想法和選擇,並共同決定最佳的前進方向。
  • 共同行動─不同的利益團體不僅共同決定最佳方案,而且他們還結成夥伴關係來執行。
  • 支持獨立的「社區」倡議─你幫助其他人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或許是在資源持有者提供的資助、建議和支持的框架內。

       這些層級中的每一個可能適用於不同的情況或不同的群體,但只有在「共同決策」及以上層級,他們才真正開始充分參與到本文所指的「參與式」中。

 你需要做什麼才能啟動並運行「參與式」規劃流程?

()招募利害關係人

       啟動「參與式」規劃流程的第一步顯然是尋找參與者。有些步驟可能僅依賴人脈拓展和傳統的跑腿工作,但也有一個與之相伴的合理流程。

1.確定利害關係人

       這些參與者至少應包括組織員工或團隊(如研究主持人或協同者)以及目標群體。一般而言,「社區」成員的參與也同樣重要,尤其是在下列情況下:

  • 介入措施需要「社區」的支持或參與才能成功。
  • 介入措施將影響整個「社區」。
  • 社區」被要求在某些方面做出改變—例如其態度行為假設規章制度等。

       即使「社區」並非特定的「利害關係人」,讓「社區」成員參與規劃過程也可能是明智之舉。每項介入措施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社區」支持才能成功。「社區」參與規劃將有助於確保獲得這種支持。

2.傳播訊息

       如果你的「參與式」規劃流程旨在盡可能地包容各方,那麼你應該盡可能利用各種途徑向「社區」宣傳—新聞稿、媒體報導、傳單、海報,以及「社區」演講、個人聯繫(面對面或電話)、郵件等等。如果你只想告知「社區」中的特定群體,請從你熟悉的群體開始。他們會幫忙把訊息傳給他們的朋友和熟人,然後這些人會進一步傳播。他們還可以幫助你決定將其他資訊發佈到何處,以便目標群體更容易接觸到這些資訊。

       確保你的訊息簡潔明了,並使用「社區」使用的語言。這意味著既要使用簡單易懂的國語,也要使用「社區」居民的其他語言。例如,你的資訊可能需要同時使用多種語言,以便涵蓋所有人。

       也要確保你的訊息出現在目標受眾能夠看到或聽到的地方。例如,超市、自助洗衣店、咖啡館、特定機構等都是發布訊息的好地方。

()召集規劃流程

1.選擇人員召集流程

       無論後續情況如何,都需要有人召集大家並主持首次會議。如果此人屬於某個特定團體,那麼該團體很可能被視為規劃流程的負責人。根據「社區」的具體情況,仔細考慮由誰來擔任該職位可能很重要。

       有時,最好從團體外部尋找人員(通常是民選官員或其他受人尊敬的人士)來主持首次會議。這種選擇既能增強介入措施的可信度,又能反映其「社區」行動而非某個特定組織的功績。

       如果一個多元化的核心團體發起了這個流程,那麼由該團體召集首次會議可能是明智之舉。該團體的主席可以擔任召集人。在其他情況下,尤其是在外部組織或團隊需要大量「社區」支持才能開展工作的情況下,將介入措施作為組織或團隊的方案進行呈現可能更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組織的董事會主席或董事或研究團隊的主持人或協同者將是召集規劃過程的合理選擇。

2.舉行初次會議

       初次會議可能面向大量人群(例如,整個「社區」或所有目標群體),也可能面向較小群體(例如,來自多個機構和組織的每個代表,或目標群體中的幾位選定成員等)。會議的時間、地點和氛圍對於確保人們願意參與會議及其後續流程至關重要。你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確保會議成功:

  • 在會議前,儘量親自邀請盡可能多的人。如果人們知道有人關心他們的出席,他們更有可能參加。
  • 會議時間的安排應以與會者的便利性為準,而非以組織或團隊的便利為準。晚上、週末,甚至在不同時間舉行兩次或多次會議,都可能讓更多人參與。
  • 會議應選擇方便所有參與者且舒適的地點舉行。如果「社區」內部存在派系分歧,請選擇一個大家都認為「安全」的中立地點。如果沒有這樣的問題,請選擇一個相對容易找到並方便所有人到達的地方(例如,在公車路線旁、停車位充足、前往多個「社區」都同樣方便、位於鄉村中心地帶等)
  • 提供一些食物和飲料。食物可以減少拘謹,讓會議更輕鬆舒適。
  • 仔細考慮誰來主持會議。這個選擇可能決定有多少人願意參與這個過程。
  • 如果「社區」是多語言的,請確保有翻譯在場,或用多種語言呈現所有內容,以便“每個人”都感到被包容。
  • 規劃活動,確保會議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無論是在人數較多還是人數較少的情況下。你邀請人們參與規劃過程:他們應該從一開始就看到你對此是認真的,並且他們的想法會被認真對待。
  • 會議結束時,應該有一個清晰的下一步,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是什麼。沒有什麼比激發熱情卻無處可去,更能迅速地偏離「參與式」規劃過程的軌道。

       “大型會議”並非總是啟動「參與式」流程的最佳方式。在某些「社區」或團體中,召開幾次小型會議,或與一、兩人或三人會面,或許才是最佳的開端。“大型會議”可能會讓某些個人或團體感到害怕:他們可能不會參加,或者即使參加了也不願發言。與任何流程一樣,重要的是從參與者感到舒適的地方開始,並以此為基礎開展工作

()維護規劃流程

       規劃流程一旦啟動,就必須持續維護。參與者必須保持興趣,在需要時提供支持,解決衝突,制定方法以保持流程合理高效,設定目標和截止日期等等。

1.選擇規劃流程的指導人員

       需要有人—實際上,通常是組織的主管或其他管理人員,或研究團隊的主持人或協同者來執行介入措施,但也可以是「外部引導者(outside facilitator)或「社區」成員—來監督進展,確保規劃順利進行。找到合適的人選來擔任這一角色至關重要。他必須能夠與所有參與者進行良好的溝通,既要了解全局,又要注意細節,並且能夠妥善處理人際關係和後勤問題(這就是為什麼聘請「外部引導者」有時是一項不錯的投資)

       你需要「外部引導者」嗎?在分歧嚴重或無人具備必要技能來確保規劃過程順利進行的情況下,可能需要一位中立且經驗豐富的「引導者」。一位與規劃過程或「社區」沒有個人利益關係的「引導者」,或許能夠洞察並化解過程中各群體之間的矛盾。他/她或許能夠勝任處理前面提到的棘手問題,或幫助不同群體克服相互猜疑。他/她或許還能讓原本就草率的規劃過程更有「效率」、有「功效」。

       你的規劃過程是否需要「外部引導者」,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所在「社區」的性質及其不同要素之間的關係。優秀的「引導者」通常價格不菲,因此,如果你需要一位,你必須考慮是否能夠負擔得起聘請他/她的費用。但如果你想規劃出一項有效的介入措施,你也必須考慮是否能夠不聘請他/她。

2.決定由“誰”來最終批准計劃

       如果實際規劃通常由一個相對較小的團體完成,那麼通常會有一個機制,讓某個更大的團體或管理機構批准該計劃。

        這個團體或機構可能採取以下幾種形式之一:

  • 所有「利害關係人」會議。
  • 一個被選中監督介入措施的多元化團體。
  • 社區」會議。
  • 組織的董事會或研究團隊的主持人或協同者。
  • 一個非常小的團體。

3.確定規劃流程的持續時間

       你想要進行的規劃可能針對單一倡議或活動,也可能包含與大量多元化群體的多年合作方案。如果規劃小組打算持續進行,無論是監督最終計劃,還是隨著情況和「社區」需求的變化不斷發展和修正介入措施,那麼持續的參與式「參與式」方法對於介入措施的成功可能更為重要。

【總結】

      「參與式」規劃流程—所有「利害關係人」參與其中—通常是規劃「社區」介入措施最有效、最包容的方式。「參與式」流程能夠賦予「社區」對介入措施的自主權和支持;提供社區歷史、政治和過往失誤的資訊;並給予每個人尊重和發言權。這也需要時間關懷相互尊重承諾

       為了順利進行這樣的流程,你必須仔細考慮在特定情況下哪種程度的「參與」最為合適。你還必須確定「利害關係人」,並使用專門設計的溝通技巧,確保他/她們都能「參與」其中。

       在啟動這項流程時必須謹慎。選擇召集參與者的人員和方法既可以傳達你的意圖,又會對你吸引哪些參與者以及參與者的數量產生重大影響。

       最後,必須持續維護這項流程,以免失去動力。如果你能夠管理一個滿足所有這些要求的規劃流程,那麼你就很有可能製定出一項成功的「社區」介入措施,一項真正有效並滿足「社區」需求的介入措施。




🔍引用來源: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