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5)
儘管『心理學』是最出名的專業,但正是『心理學』實務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嘗試,才使得這一學科真正與眾不同。然而,『心理學家』並不是唯一努力理解生活的人。長期以來,世界一直面臨各種自然和人為災害的威脅,在過去二十年,全球有超過40億人受災,『心理學家』是否也應透過『科學』方法致力提供一些“超越”我們對現實的普通理解限制的洞察力呢?因此,本文介紹的主題,包括瞭解世界的橋樑方法 、「靈性」的定義與多維空間、「靈性韌性」的概念架構、「靈性韌性」和災後社區復原、加拿大麥克默里堡森林大火的應用實例等內容。
瞭解世界的橋樑方法
儘管『心理學』是最出名的專業,但正是『心理學』實務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嘗試,才使得這一學科真正與眾不同。當然,『心理學家』並不是唯一努力理解生活的人。神學家、詩人、小說家和許多其他團體也在嘗試,有些人和『心理學家』一樣有洞察力和能言善辯,如果不是更是如此的話。但『心理學家』應該能夠更好地描述他們是如何理解的;透過『科學』方法,『心理學家』試圖建立他們工作的公開藍圖,供其他人效仿。『心理學家』還應該敏銳地覺察到其對人們處理資訊和對世界形成結論的方式的偏見和侷限性;透過『科學』方法,『心理學家』試圖提供一些“超越”我們對現實的普通理解限制的洞察力(Pargament, 1997)。
只要人們能夠記錄他們的想法,他們就會以不侷限於感官經驗和智力知識的方式思考現實。大多數的世代和文化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不是全部」,除了我們透過感官瞭解的這個物質世界之外,現實和人性還有「靈性」層面。可以肯定的是,多年來,對「靈性」的強調程度在鐘擺式上有所不同。目前,我們似乎正在擺脫極端『唯物主義』的時期,重新體驗了對“超越”我們內外的渴望(Miller, 1999)。
Kiyimba和Anderson(2022)曾從“文化”視角批判性地探討「創傷」和「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的普遍性概念。其借鑒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幸福感模式」(Te Whare Tapa Whā),將家庭關係、身體健康、心理和情緒健康以及「靈性」之間的相互關係視為一個「整體」模式。「靈性」是這種「整體」方法的關鍵組成部分(*地基),可以說是「整體」健康不可分割的一個方面,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廣泛的普遍概念,與個人理解生活意義的方式以及對更高生命本質存在的認可相關」。
「靈性」的定義與多維空間
「靈性」(spirituality)的概念,涵蓋個人對意義、目標以及與超越自身事物的聯繫的個人探索,這可以包括宗教體驗、個人成長,或對神聖或「超越」維度的信仰。儘管幾乎所有宗教傳統都承認它們,但它們並非特定宗教、教派或宗派的專屬。它們存在於相信或不相信更高力量或上帝的人身上(Kloos et al., 2021; Berkowitz, n.d.)。
就像性格和健康一樣,「靈性」是複雜的。它沒有由任何單一的連續光譜或二分法的分類來定義;相反,它有很多維度。「靈性」被更好地理解為每個人都可以定位的“多維”空間(Larson et al., 1997)
「靈性韌性」的概念架構
『韌性』(resilience)與自我管理和最佳利用四個面向的能量資源有關:身體、心理、情緒和「靈性」。不同「靈性」成分的存在可以對人們在『災難』中的『韌性』過程產生正面的影響。研究確定了『災難』和緊急情況下「靈性韌性」的特徵、屬性和結果。『韌性』的屬性由五個子類別組成,即耐心、守護自身生存、靈活性、復原和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根據專家的意見,『災難』中的「靈性韌性」可以從三個特徵來探索,包括自我覺察、對他人的覺察和神學。透過了解有助於的因素,可以設計介入措施來提高社會整體的「靈性韌性」,並減輕『災難』的不利影響(Zarei et al., 2024)。
「靈性韌性」和災後社區復原
長期以來,世界一直面臨各種自然和人為災害的威脅(Ciottone, 2015)。「緊急情況」(emergencies)是指需要採取緊急行動的危險情況。有效的緊急行動可以避免事件升級為『災難』;避免嚴重擾亂社會的正常運轉,使其超出受災社會自身資源的應變能力(United Nation, 2019)。根據現有統計數據,過去二十年,全球有超過40億人受災(UNDRR, 2020)。『災難』會對人們造成身心傷害,並摧毀他們的收入來源和生活設施。『災難』始終被認為是發展的嚴重風險,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Badri et al., 2013)(轉引自Zarei et al., 2024)。
『災難』會影響人們的生理、經濟、「靈性」和心理社會的「幸福」(well-being),引發受災者的“創傷”反應,尤其是那些最脆弱的群體,包括貧困人口、兒童和青少年、移民和難民以及弱勢群體(Fulton et al., 2020)。除了『災難』帶來的“創傷”之外,個人和家庭往往會失去家園和「社區」基礎設施,這使得日常生活的基本任務變得困難,並失去身份認同、意義和目標——所有這些都會影響整體健康和「幸福」(Alston et al., 2018)。Benson等人(2016)指出,『災難』事件發生後,人們往往帶著無助感、失去個人控制感以及對人際關係、環境以及文化和信仰體系的懷疑來建立「互助」關係。在失落和“創傷”中尋找意義的掙扎會導致各種精神、心理和「靈性」議題,並延遲復原。因此,「災後復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一種共同的「團結意識」(sense of solidarity),這種意識需要透過集體表達悲傷和同情、社區承諾和公共責任感來培養,從而團結社區、增強『韌性』、促進整體「幸福」(Imperiale & Vanclay, 2016)。共同的價值觀能夠促進社會凝聚力的形成,從而激勵和提升當地居民在災後適應、應對和處理的能力(Park, 2016)(轉引自Lalani et al., 2021)。
Ungar(2013)將『韌性』描述為一系列「相互依存」的過程,它“反映了個人、家庭和「社區」在創傷後所做出的正向適應”。他將『韌性』定義為個體在尋求維持其「幸福」的心理、社會、文化、「靈性」和物質資源的同時發生的能力,以及個體和集體創造或獲取支持這些努力所需的具有“文化意義”的資源的能力。更具體地說,「靈性韌性」被定義為在遭遇逆境、壓力和創傷時,利用內在和外在的「靈性」資源,透過一系列信念、原則或價值觀來維持自我意識和目標的能力(Manning et al., 2019)。文獻表明,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社區」層面,『韌性』與「靈性」之間都存在“正相關”的關係(轉引自Lalani et al., 2021)。
「靈性」被定義為人性的一個方面,指的是個人尋求和表達意義和目的的方式,以及他們體驗與當下、自我、他人、自然以及重要或神聖事物之間的聯繫的方式(Puchalski et al., 2009)。無論是否有「宗教」信仰,個人通常都認為自己具有「靈性」。Wattis等人(2019)認為,「靈性」可以從「世俗」和「宗教」兩個角度來看待,不再侷限於「宗教」。現在大多數學者將「靈性」和「宗教」視為獨立而不同的概念,而有些學者則認為它們是“重疊”的概念(Lalani, 2020)。「靈性」可以透過「宗教」和「非宗教」的形式和價值觀來表達,有些人透過「宗教」來表達他們的「靈性」,例如祈禱和冥想;其他人可能透過「非宗教」形式來表達,例如愛、活在當下、參與「社區」活動、傾聽以及透過藝術、戲劇和音樂等形式進行交流(Lalani et al., 2018)。人們在遭受苦難時,往往會尋求「靈性」或「靈性」資源,因為它能幫助他們找到意義,忍受艱辛和逆境,並在失落和悲傷時期、經歷『災難』以及災後重建過程中,幫助他們療癒和復原(Aten et al., 2019; Davis et al., 2019; Oman & Syme, 2018)。「靈性」需求或資源可能包括尋找意義、愛、歸屬感、希望、和平和感恩(Walsh, 2009)(轉引自Lalani et al., 2021)。
由此可見,「靈性」顯然是『韌性』的一個重要面向,因為它有助於適應性因應以及在遭遇創傷事件和壓力源(包括『災難』)後的個人成長和轉變(Park, 2016)。「靈性」可以加強家庭關係,並透過因應、內心平靜、自尊、毅力和幫助他人來促進復原和『韌性』(Walsh, 2009)。此外,它透過提供正向的世界觀、意義和目的、心理整合、希望和動力、個人賦權、控制感、對終極問題的答案或意義以及社會支持,幫助人們適應和過渡到『災難』後或建構新常態(Alawiyah et al., 2011)。儘管「靈性」在『韌性』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針對確定與「靈性韌性」相關的各種手段、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有限,這些手段、方法和工具有助於在災後復原期間加強和賦予「社區能力」和發展(轉引自Lalani et al., 2021)。
根據Walsh(2009)的研究,「靈性」價值和信念透過賦予個人和家庭與逆境和苦難相關的意義,影響他們因應這些經驗的方式。Walsh概述了這些價值觀如何影響個人和家庭交流痛苦和掙扎的方式,以及他們對心理健康和醫療保健的態度,以及他們偏好的復原途徑。「靈性」價值和資源——例如意義建構、希望、自我效能、強烈的社區認同感、關係建構和歸屬感——已被發現是增強『社區韌性』(community resilience)的強大資源。這些價值觀和資源是重要的「保護因素」,幫助個人因應難以想像的損失,從而減少對心理健康的影響(Park, 2016; Alawiyah et al., 2011)。因此,重要的是將「靈性」視為理解『災難』等不利事件的“意義”並從中復原的途徑,並探索如何在災後復原過程中透過此維度來建構『社區韌性』(轉引自Lalani et al., 2021)。
『災難』常常對個人的「意義建構」(meaning making)經驗構成威脅,因為它們會提醒人們自身的死亡,威脅到自然世界的可預測性和安全性,並引發『存在主義』焦慮,導致人們質疑生命的更廣闊意義(Haynes et al., 2017)。Park(2016)的「意義建構」模式越來越多地被用作框架,用於概念化個人和「社區」的『韌性』和因應能力,尤其是在『災難』和災後復原過程中。Park指出,倖存者參與和進行「意義建構」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宗教」和「靈性」價值及信仰的影響。『災難』過後,由於身心資源受到重大威脅,家庭常常會感到強烈的無助感和缺乏安全感。這些經驗常常導致無意義感和目標感的缺失,從而引發心理健康問題,例如憂鬱以及心理和「靈性」困擾。基於Park的「意義建構」模式,個人如何理解、詮釋和重新評定引導他們生活的直接意義,以及如何計劃調整他們的人生目標和行動,會影響他們的『韌性』、整體復原過程以及未來的結果。了解這些意義、行為和行動可以指導專業人員規劃適當的「社區介入」措施,以增強災後復原階段的『社區韌性』(轉引自Lalani et al., 2021)。
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靈性」意義和資源對家庭和「社區」的災後復原結果有正面影響。例如Haynes等人(2017)發現,在2005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卡崔娜颶風的倖存者中,「靈性」意義和平靜感可以緩解資源損失與「靈性」困擾症狀之間的有害關係。災後體驗到更高「靈性」意義的倖存者,與報告「靈性」意義和平靜感較低的倖存者相比,因資源損失而產生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明顯減輕。同樣,Alawiyah等人(2011)發現,「靈性」信仰和「宗教」習俗為非裔美籍卡崔娜颶風倖存者提供了支持其『韌性』的動力。其他研究也報告稱,「靈性」信仰是增強『社區韌性』的重要資源,它還能透過在災後復原期間改善社會支持和增強自我效能,幫助減少創傷後心理健康影響並促進復原(Glass et al., 2009; Miller & Pescaroli, 2018; Muldoon et al., 2017)(轉引自Lalani et al., 2021)。
加拿大麥克默里堡森林大火的應用實例
2016年5月1日,加拿大西岸亞伯達省的麥克默里堡(McMurray)發生森林火災,5月3日大火蔓延至整個麥克默里堡的社區,燒毀超過2400棟住家及建築,並觸發該省史上最大規模的居民撤退行動,有超過8.8萬人被迫撤離家園數週。
麥克默里堡的周邊多個跨國油砂計畫的市政中心。火災發生前,該市共有111,687名居民,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麥克默里堡。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社區,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是非永久/臨時居民,也稱為「影子人口」。這些臨時居民包括區域和國際流動工人,他們大多受僱於該地區的石油公司。這些工人中有90%居住和工作在油砂工程現場附近的工作營地內(Drolet et al., 2020)。Dorow和O'Shaughnessy(2013)將麥克默里堡描述為一個獨特的「多元化」社區,由流動工人、永久居民和原住民社區組成,他們與居住地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經濟聯繫(轉引自Lalani et al., 2021)。
災後,「社區」成員經歷了個人和集體的創傷,以及其他負面的心理健康影響,以應對他們所承受的重大損失和悲傷。「靈性」信仰已被發現是促進災後『韌性』和復原的重要「保護因子」。然而,很少有人關注「靈性」信仰如何在災後復原期間增強和賦予「社區」的能力和發展。因此,Lalani等人(2021)的研究探討了「靈性」信仰的各種意義和關注點,以及幫助在山火之後培養麥克默里堡居民「靈性韌性」和幸福感的工具和策略。
該研究數據是透過與致力於支持該市長期復原工作的「社區影響者」(community influencers)進行訪談和焦點團體討論收集的。參與者發現了許多「靈性」資源,例如強烈的歸屬感、共同的正向心態、信念和希望感、同情心和感恩之心,這些資源有助於增強『韌性』、促進健康和幸福感,並幫助他們在災後復原期間支持家庭和「社區」。Lalani等人(2021)的研究結果表明,「靈性」價值和信念在建立『韌性』、促進個人和「社區」的災後『韌性』和復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發現對災後復原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強調需要確保支持那些能夠加強集體認同感和社會凝聚力的介入措施和舉措,這些措施和舉措應以「社區」規範和信仰為基礎,包括支持「反身性」(reflexivity)機會的方案和資源,以促進共同的療癒和持續的復原進程。
- Pargament, K. I. (1997).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coping: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Guilford Press.
- Miller, W. R. (1999). Integrating spirituality into treatment: Resources for practitioner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Kiyimba, N., & Anderson, R. (2022). Reflecting on cultural meanings of spirituality/wairuatanga in post-traumatic growth using the Māori wellbeing model of Te Whare Tapa Whā. Mental Health Religion & Culture, 25(4), 1-17.
- Kloos, B., Hill, J., Thomas, E., Case, A. D., Scott, V. C., & Wandersman, A. (2021). Com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4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Berkowitz, B. (n.d.). Overview: Some Spiritual Assets for Community Building. Community Tool Box,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 Larson, D. B., Swyers, J. P., & McCullough, M. E. (1997). Scientific research on spirituality and health: A consensus report. Rockville, MD: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 Zarei, M., Ostadtaghizadeh, A., Zareiyan, A., Allahbakhshi, K., Noorbala, A. A., & Ebrahimi, M. A. (2024).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ndicators in Spiritual Resilience in Disasters: A Qualitative Study. Iranian Red Crescent Medical Journal, 50, 1-10.
- Lalani, N., Drolet, J. L., McDonald-Harker, C., Brown, M. R. G., Brett-MacLean, P., Agyapong, V. I. O., Greenshaw, A. J., & Silverstone, P. H. (2021). Nurturing Spiritual Resilience to Promote Post-disaster Community Recovery: The 2016 Alberta Wildfire in Canada.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3(9):682558.
👉延伸閱讀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V):洪水中生命「希望」的跡象─當神聖的善意出現在陌生的地方,別閉上你的眼睛! (2025.10.4)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V):災前個人的「脆弱性」─定義與影響、壓力和應對的「遠端個人」因素、『災難』中“誰”可能意味著死亡、改變『災難』應變的模式 (2025.10.3)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II):災前社區的「脆弱性」─定義與影響、壓力和應對的「遠端脈絡」因素、印度洋沿海社區「脆弱性」評估實例、『賦權』取向的「社區介入」方法 (2025.10.2)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I):『危險的新時代』—『災難』字源學、定義與假設、「優勢」觀點、「受益反應」與『韌性』、2024年全球『災難』數據與「後現代」視角 (2025.10.1)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尋找涓涓細流」─一篇關於一位東非肯亞年輕女孩勇於「逆流而上」並改變其部落命運的故事 (2025.9.30)
- 《『預防心理學』的過去.現在.未來》專輯(II):「心理衛生預防」的上游思維 (2025.4.29)
- 《2025年心理韌性研討會》:『災難心理健康與社區轉型韌性』工作坊(講者:周才忠) (2025.9.13)
-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防災心理學』的傳承之路 (2025.4.17)
- 防災社區心理學的可行方向 (2015.9.29)
- 他山之石:日本自主防災組織與設施之見聞 (2017.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