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9/30)
2023年,「全球韌性夥伴關係組織」(GRP)和「氣候與發展知識網絡」(CDKN)合辦了一場『韌性視角』講故事大賽。這篇「尋找涓涓細流」的故事,是其中五個得獎作品之一。主要在講述了一個東非肯亞年輕女孩“逆流而上”修復河流的歷程,並向她的「社區」倡導集體行動在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的力量,且最後成功改變了整個部落的命運...。臺灣,也該是時候了!!
在雄偉的肯亞山麓,黎明前的靜謐時光。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悄悄升起,金色的光芒照亮了大地,為起伏的山丘和山谷披上了一層迷人的色彩。大地依然沾著清晨的露珠,閃耀著星星般的光芒,見證著這片神聖土地的純淨。
曾經令人「心盛」(flourishing)的天堂如今卻變成了一片炎熱無情的土地,烈日灼燒著人與動物。在肯亞這片乾旱的土地上,灼熱的陽光無情地照射著,大地在烈日的炙烤下龜裂。在這嚴酷的環境中,住著一位名叫麥(Mai)的小女孩。她屬於桑布魯(Samburu)部落,這個部落長期以來與環境和諧共存,茁壯成長。然而,如今同樣的環境卻威脅著他們的生存,因為他們面臨一場扼殺生命線的危機。旱災吞噬了他們的土地,牲畜失去了生機,麥年邁的父親薩基納(Sakina)也因此失去了對抗癌症所需的重要營養。
對麥來說,生活搖搖欲墜,處於一種脆弱的平衡之中。她的父親似乎欣然接受了死亡的召喚,頑強地為麥的幸福而奮鬥,確保她接受教育,同時深深地尊重他們的文化遺產。薩基納獨自撫養麥長大,這在桑布魯人中是前所未有的,因為他們認為男人不承擔撫養孩子的責任。然而,出於對第一任妻子持久的愛,在她因一種神秘不明的疾病英年早逝後,薩基納無法接受再娶妻子的想法。
每天,太陽升起,麥也隨之升起。她邁著輕盈而堅定的步伐,準備迎接桑布魯女孩新一天的生活。早餐是她為父親準備的,包括各種水果、莓果和一杯略帶泥漿的水,是土地所能提供的一切,希望它們能給他力量,讓他撐過剩下的時間。她的第二項職責是為家人取水。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中,她冒險前往水源——偉大的埃瓦索·尼羅河(Ewaso Nyiro River)——一個生命與「社區」交匯的地方。她頭頂著一個堅固的容器,與其他婦女一起穿越崎嶇的地形。桑布魯人的每一步都為祖先的故事注入了活力,他們的傳統在山谷峽谷中迴盪。他們體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從土地和棲息於此的生物中汲取力量。他們一起從水源取水,每一滴水都珍貴而重要,是連結他們與生存本質的生命線。
但一些陰險的事情正在發生。每次造訪,埃瓦索·尼羅河的水位都在穩定下降,彷彿這條河本身也在喘息,苟延殘喘。一天早晨,當麥踏上她熟悉的河邊徒步之旅時,她感到一股詭異的不祥預感。眼前是乾涸的土地,龜裂貧瘠,這片荒涼讓她心碎。她仍然隱隱感覺到有什麼事即將發生,於是來到河岸,希望能瞥見熟悉的波光粼粼的河水。但她所看到的景象卻讓她悲傷得屏息──這條曾經充滿生機的河流,如今已消失殆盡,只留下乾涸的河床,如同幽靈般提醒著它曾經的雄渾本質。
麥的眼中噙滿了淚水,她跪了下來,雙手按在龜裂的土地上,彷彿要用純粹的意志力讓這條河重獲生機。她無法想像沒有埃瓦索·尼羅河的世界,因為它滋養了她父親的生命,緩解了癌症的痛苦,也讓他能夠忍受苦澀的草藥;它也是她族人世世代代的生命線,為他們的莊稼、牲畜以及他們的生存提供水源。哦,她該怎麼辦呢?
但麥的靈魂卻熊熊燃燒著,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焰。懷著強烈的使命感,麥發誓要找到那條消失的河流,恢復它的聲音,讓她的族人重獲生機,同時也希望能為她慈愛的父親多活幾天。她的旅程一步步展開。每走一步,她都感到更沉重的負擔,因為她目睹了無數靈魂深陷這場水危機的羅網。同胞們,他們身體孱弱,憔悴不堪,眼神中映射著這片土地上刻下的絕望。
當她「逆流而上」時,她開始看到一片美麗的綠色農場,溪水成排地流淌在田野間。一陣嗚嗚的聲響在空中迴盪。她好奇地循聲望去。麥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這條寧靜的河流中心,波光粼粼的河水優雅地流淌著,卻矗立著一個機械裝置,打破了它原本的寧靜。它如同一個由「鐵管」構成的龐然大物,將機械臂伸入河流深處,準備用每一次陰險的抽水來汲取它的生命力。
曾經清澈純淨的河水,如今卻在水泵的血管裡不情願地流淌。每一次抽水,它那永不滿足的渴求,都抽走了滋養周圍土地的生機之水。這如同偷來的祭品,一份本應被珍惜和保護的珍貴資源,卻淪為人類無情進步的犧牲品。每一次抽水,河流的靈魂都逐漸衰弱,生命之血也逐漸枯竭,只剩下昔日的影子。
在距離這醜陋的實體不遠的地方,她目睹了人們對河流純淨度的漠視,污染了曾經清澈的河水。一排排的塑膠垃圾堆積在河面上,殺死了野生動物,也污染了麥和她族人唯一的水源。這讓麥心碎,因為她正是用這些水來為父親配藥。一滴淚水順著她的臉頰流了下來。似乎這還不夠,在河床上,她目睹了無情的砍伐撕裂了河流的心臟。麥沉浸在這些痛苦的真相中,她的靈魂與河流的悲傷交織在一起。他們怎麼會這樣呢?
麥懷著堅定的決心,繼續前進。經過數日的艱辛跋涉,麥終於抵達了肯亞山,埃瓦索·尼羅河的聖源。這座雄偉而險峻的山峰,守護著生命,在其深處蘊藏著河流存在的秘密。懷著敬畏與絕望交織的心情,麥開始攀登。空氣越來越稀薄,她的雙腿也因疲憊而酸痛,但她的決心依然堅定。她一直在攀登,直到到達一片僻靜的空地,坐落在崎嶇的群山之中,一潭波光粼粼的水潭正等待著她。
麥跪在水潭邊,閉上雙眼,用感官去觸碰,希望與棲息在山心的河流之靈溝通。她雙唇顫抖,眼含淚水,懇求著大山,懇求著生命之源,再次賜予他們流淌的溪水。她輕聲細語,聲音承載世世代代的重擔和子孫後代的期盼。她訴說著族人的痛苦與渴望,訴說著貧瘠的土地和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她懇求著大山再次釋放賦予生命的溪水,並將河流的存在贈予他們。
在那神聖的時刻,河流開口說話了。迴盪在麥心中的聲音並非她自己的,而是河流本身的聲音。埃瓦索·尼羅河哭泣著,為被奪走的生命力寫下了一首哀傷的輓歌。它渴望有一天,人類能夠覺醒,意識到自身與自然的聯繫,聆聽河流痛苦的低語,守護它的生命力,而不是掠奪它。只有到那時,她才會允許她清澈的河水傾瀉而下,灑在我們臉上。
帶著這些新獲得的知識,麥從山上下來,心中燃起了目標。她知道,“恢復河流聲音的旅程並非她一個人的”;這是一項需要整個「社區」共同努力的使命。
麥回到了村莊,心中燃燒著難以抑制的熱情。她召集了她的玩伴,他們年輕的眼睛閃耀著天真和好奇的光芒。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編織出一幅充滿希望和責任的錦緞,教導孩子們節約用水的重要性,並鼓勵他們成為「改變的催化劑」。
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聆聽著,麥的話語觸動了他們的心弦。就像傳話遊戲一樣,她的玩伴們把麥的故事和埃瓦索·尼羅河的寓意告訴了村裡的其他孩子,孩子們又告訴了他們的母親,母親又告訴了她們的丈夫,接著又告訴了長老會議。“一絲漣漪匯成了滔天巨浪”。
就這樣,麥的行動開始了。孩子們充滿激情的聲音鼓舞了家長們。他們迫切地站出來,要求制定保護河流的政策,確保子孫後代能夠永續利用河流。他們的呼籲傳到了國家政府,穿透了層層官僚主義和冷漠的阻隔。
在人民堅定決心的感召下,政府實施了節水政策,預示著一個「意識覺醒」和「集體責任」新時代的到來。“變革的車輪”由此啟動,全國各地的「社區」奮起應對挑戰,不懈地保護他們摯愛的埃瓦索·尼羅河僅存的河道。
縣政府修復了漏水的管道,並翻新了老化的水利基礎設施,確保每一滴珍貴的水都得到合理利用。河流周圍的「社區」也主動組織了清理工作,恢復了河流的純淨,消除了疏於管理和污染造成的痕跡。
後來,有一天,當人們齊心協力,譜寫出一首「希望」的交響曲時,河流聽到了他們的呼喚。它見證了河岸周圍正在發生的變革,見證了引發「意識革命」的團結與決心。
於是,在一片歡騰的慶祝中,天空敞開了。雨滴如同來自神靈的微小信使,低聲訴說著「韌性」(resilience)與「希望」的故事。每一滴雨都講述著一個個耐力的故事,講述著一片土地及其居民如何經受住風暴,最終變得更加強大。
這見證了麥和她的族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憑藉著堅定不移的決心,讓這條河重現生機,並在這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在歡慶的氣氛中,薩基納呼喚著麥。他看著她,露出了她從未見過的燦爛笑容,說:「女兒,妳撫慰了我的心。妳是我的驕傲」。隨後,他生平第一次擁抱了她。
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說,如果你站在埃瓦索·尼羅河畔仔細聆聽,你就能聽到她用最輕柔的涓涓細流唱出一首「感恩」和「復興」之歌。
※文:Idah Murithi, 2023/ 圖:Steven Vala
「Global Resilience Partnership」網站:https://www.globalresiliencepartnership.org/finding-the-trickle/
👉延伸閱讀
- 《『預防心理學』的過去.現在.未來》專輯(II):「心理衛生預防」的上游思維 (2025.4.29)
- 《2025年心理韌性研討會》:『災難心理健康與社區轉型韌性』工作坊(講者:周才忠) (2025.9.13)
-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防災心理學』的傳承之路 (2025.4.17)
- 防災社區心理學的可行方向 (2015.9.29)
- 他山之石:日本自主防災組織與設施之見聞 (2017.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