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編輯:
幾天前,我去探望了一些遭受洪水侵襲的朋友,想分享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也想和他們分享。這並非大自然第一次將我們淹沒,讓我們感受到無助。地震、新冠疫情,以及如今席捲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大片地區的泥石流,都曾讓我們感受到這種無助。每個人的眼中都浮現著過去發生的一切:土石流吞噬一切,死者、疏散的人們、斷電的屋舍、被洪水淹沒的田地、被摧毀的農場,以及被洪水捲走一切的洪水。
然而,在恐懼和困惑之後,我們驚訝地發現,成百上千的人們紛紛伸出援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人敞開家門,接待撤離人員;有人整天為趕來鏟土的志工做飯;有人從四面八方趕來伸出援手。媒體對這群人的壯舉進行了恰當的描述,因為它展現了人性的偉大,他們慷慨解囊,回應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的呼聲(也許他們就是你的鄰居,直到前一天你還在為一些瑣事爭吵)。如今,許多住在那裡的朋友面臨著一場遠超自身承受能力的『災難』,但他們並沒有灰心喪志。他們說,這是一種超越“自身算計”的無償援助,因為這出乎意料,也並非他們應得的。
其中一位,在他家清理大部分積水和廢墟後,讓我很驚訝,他說他不想馬上重新粉刷。他說,洪水在牆上留下的痕跡,明天會讓他想起發生過的事。但要小心:他向我解釋說,洪水不會讓他想起造成的巨大破壞,不會讓他想起大自然暴虐面容的邪惡,而是會讓他想起所得到的“善”。畢竟,誰能不祝福團結的激情永不消退呢?誰不想像現在這樣,繼續感受到自己有用、被愛、被支持呢?能一直生活在由鏟土、做飯、擁抱、支持、與你同哭、同笑的男男女女組成的陪伴中,難道不是美好一千倍嗎?但是,當洪水退去,一切慢慢恢復正常時,這種美好的動力還會剩下什麼呢?災難發生幾個小時後,不僅正義的人們需要了解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為什麼發生,懷疑、猜疑和冷漠的相互指責也開始滋長。這種感覺是可能的,它使人心比淤泥更堅硬。這讓人發現自己,正如今天常見的情況一樣,從根本上來說是孤獨的。
為了避免在生活恢復正常後只留下那幾天艱難卻充滿愛意的簡單回憶,而是為了確保所經歷的一切能夠支撐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勇氣邁出額外的一步,對所發生的事情做出判斷。不是事後回顧,在一切或多或少恢復正常後,而是在當下。如今,水仍然在那裡,提醒我們,我們並非生活的主人,粉碎了我們對工作、家庭、社群媒體和朋友之間表現的執念。所發生的事情清楚地表明,我們並非任何事物的主人,同時,我們的內心需要的遠不止我們所擁有的物質。因此,當它們以一種神秘而痛苦的方式從我們手中被奪走時,潛伏的問題再次浮現:是什麼賦予了生命意義?為什麼值得每天早上起床?是什麼讓我們快樂?只是一棟乾淨整潔的房子、一份事業、一雙名牌鞋,還是一副完美的身材?
當時,我和朋友們忙於搶救家園,靴子仍然髒兮兮的,我不禁思考,洪水重新喚起的關於生命意義的疑問,該如何避免化為烏有。答案的開端,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有著不容置疑的簡單性:時刻關注現實擺在我們面前的具體跡象,從我們收到的每一份善意舉動開始,而不是視之為理所當然。我聽說米蘭教區-朱撒尼神父(Fr. Giussani)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當你在霧中行駛,一切都變得模糊不清時,儘管你確信道路會帶你到達目的地,但你會更加留意那些跡象(一個路標、一個信號燈、一個轉彎),以免迷失方向。因此,在這些艱難的時刻,我們會更加關注這些跡象。我們應該時時學會這樣生活。我想到,有多少人,也許是陌生人,為那些沉浸在憤怒和痛苦中的人帶來了啟示。甚至我們自己,或許也成為了別人的啟示。我們或許會失去家園和田地,但不會失去我們的心。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它永葆生機:不斷地教育我們的目光(洪水告訴我們,最基本的教育就是那些我們意外發現並與之為伴的朋友),這樣我們的人性才不會像泥土般僵化。我指的是我們整個人性,包括它的偉大和渺小。我們常常將自身的限制和抵抗視為這種善的推進的障礙,然而,正如抵抗是燈泡中光線傳播的必要條件一樣,我們的人性也成為一種媒介,將一種並非我們自身的光芒傳播到世間,成為某種超越我們自身之物的象徵。正如美國作家-戈馬克·麥卡錫在他最新的小說《乘客》(The Passenger)中所寫:「神聖的善意出現在陌生的地方。別閉上你的眼睛」。
👉延伸閱讀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V):災前個人的「脆弱性」─定義與影響、壓力和應對的「遠端個人」因素、『災難』中“誰”可能意味著死亡、改變『災難』應變的模式 (2025.10.3)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II):災前社區的「脆弱性」─定義與影響、壓力和應對的「遠端脈絡」因素、印度洋沿海社區「脆弱性」評估實例、『賦權』取向的「社區介入」方法 (2025.10.2)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I):『危險的新時代』—『災難』字源學、定義與假設、「優勢」觀點、「受益反應」與『韌性』、2024年全球『災難』數據與「後現代」視角 (2025.10.1)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尋找涓涓細流」─一篇關於一位東非肯亞年輕女孩勇於「逆流而上」並改變其部落命運的故事 (2025.9.30)
- 《『預防心理學』的過去.現在.未來》專輯(II):「心理衛生預防」的上游思維 (2025.4.29)
- 《2025年心理韌性研討會》:『災難心理健康與社區轉型韌性』工作坊(講者:周才忠) (2025.9.13)
-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防災心理學』的傳承之路 (2025.4.17)
- 防災社區心理學的可行方向 (2015.9.29)
- 他山之石:日本自主防災組織與設施之見聞 (2017.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