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與日本政府在區域《海嘯計畫》下合作,加強亞太地區24個國家的「學校」和「社區」的防災準備工作。該計畫借鑒日本的做法,將海嘯防災準備融入當地文化,並幫助兒童學習如何安全撤離。此計畫幫助「學校」、「社區」和「政府」定期進行演習,改善疏散計劃,並實施海嘯防災方案。在計畫執行過程中,遇到了許多人,他們成為了「學校」和「社區」海嘯意識的變革推動者。其中一位倡議者是印度9歲的凱尼特小男孩,他在參加了《海嘯計畫》組織的演習後,目前正在印度推廣海嘯的防災知識。這是一個從受害者到倖存者的希望故事,當地「社區」的居民都受到凱尼特的熱情所鼓舞,而對防災準備工作更加感興趣了。
我叫B‧凱尼特,是三年級學生,住在印度東南部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的維沙卡帕特南(Visakhapatnam)。四年前,我們學校舉行了一次海嘯疏散演習。這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日本政府合作的《海嘯計畫》(Tsunami Project)的一部分,旨在加強亞太地區多個國家學校的海嘯備災能力。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海嘯。
正是在演習中,我瞭解到海嘯如何摧毀「社區」,即使在我靠近廣闊海岸線的家鄉也是如此。我知道,當颶風來襲時,海洋會掀起巨浪。拍打著陸地的黑色海浪,與我每週日和父母一起去的海灘截然不同。我想著巨大的海嘯衝進我的家,衝進我的學校。比颶風還要猛烈的海浪席捲了整個小鎮。
我開始在YouTube上搜尋影片,想瞭解更多關於海嘯的信息,例如最近在2018年印尼蘇拉威西省首府-帕盧(Palu)發生的那場海嘯。我的父母告訴我,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有多可怕。我明白了,海嘯不是發生在遙遠國度、陌生人身上的故事,而是我、我的家人和朋友們,就在自己家裡可能面臨的風險。
我將繼續被海嘯的威脅所恐懼
我站了起來,保護我的父母、同學、鄰居
...所有我關心的人
首先,我聯繫了其他幾位同樣接受過《海嘯計畫》訓練的學生。我們一起透過「互動故事」(interactive stories)跟「社區」成員分享資訊。其次,我積極參與學校的宣導活動,例如10月13日的『國際減災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11月5日的『世界海嘯意識日』(World Tsunami Awareness Day),以及一些重要的活動,例如推廣環保無污染的「排燈節」(Diwali)和淨灘活動,以加深對災害風險的瞭解。最終,我所在「社區」的居民開始對自己的防災準備工作更加感興趣,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受到了我的熱情的鼓舞!
目前,我正在「社區」和政府官員開展一場關於海嘯警報、如何制定疏散計劃以及如何應對災害的宣傳活動。我還聯繫了另外兩所學校,一所招收貧困學生,另一所招收障礙學生。我正在為這些學校的學生提供諸如預警、疏散、救援等概念的訓練。我深知,幫助「社區」中“最脆弱”的群體提高他們的防災能力至關重要。一個具有「防災韌性」(disaster resilience)的社會,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機會降低災害風險,無論障礙與否或性別如何。我希望確保我的「社區」裡沒有人被忽視。
我希望透過組織宣傳活動,在更多學校傳播對海嘯和地震等災害的認識。一旦我們瞭解了風險,就必須迅速採取行動應對,在防災備災工作中,不讓“任何人”落後。只有我們“自己”才能保護我們的家人、朋友和「社區」。
🔍引用來源: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23). Meet Kenit: The 9-year old student promoting tsunami preparedness in India. UNDP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日本政府合作的《海嘯計畫》簡介
「海嘯」是亞太地區最致命的災害之一,對人們的生命和生計構成重大威脅。1970年至2022年間,亞太地區的災害造成超過200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達2.7兆美元,其中「海嘯」位列第三大致命災害和第四大經濟破壞性災害。「弱勢群體」,尤其是“兒童”,往往因身體、社會和資訊的障礙而難以有效應對,因而受到尤為嚴重的影響。
2004年印度洋海嘯和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及海嘯,都強烈提醒民眾『災難』造成的深重傷亡及經濟損失。然而,「防備」可以挽救生命。在日本,「海嘯防備」(tsunami readiness)不僅是一項“政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從定期演習、保存海嘯歷史知識,到將『防災教育』納入「學校」課程,日本已形成了一種「防備文化」。在2024年能登半島地震中,這些做法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經常進行演習的「社區」表現出更快、更協作的疏散能力。
如果沒有定期進行訓練
每個人都可能喪命
這不是奇蹟
演習確實取得了成效
─ 一位居民說
自2017年以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與日本政府在區域《海嘯計畫》下合作,加強亞太地區24個國家的「學校」和「社區」的防災準備工作。約800所學校參加了「海嘯」演習,超過22萬名的學生、教師、當地官員和「社區」成員參與其中。
此亞太地區《海嘯計畫》的實施期程,為2017年6月至2025年10月,重點在「減少災害風險」領域。其經費有440萬美元,由日本政府捐助。計畫涵蓋的國家,包括孟加拉、柬埔寨、斐濟、印度、印尼、吉里巴斯、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緬甸、巴基斯坦、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薩摩亞、所羅門群島、斯里蘭卡、泰國、東帝汶、吐瓦魯、東加、萬那杜和越南。日本主要合作夥伴:外交部、內閣府、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和東北大學國際災害科學研究中心(IRIDeS)。計畫所在國合作夥伴:24個國家的國家災害管理機構(NDMO)、教育部、地方政府、「社區」領袖和非政府組織。區域與國際合作夥伴:東協(ASEAN)、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UNDRR)、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引用來源: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n.d.). Regional Tsunami Project. UNDP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臺灣將『防災教育』融入「學校」課程和『家庭防災教育與親子體驗活動』的典範
🔍引用來源:
張珏 (2017)。《建立臺南市大智、成功里的社區韌性:以組織增能與社區行動為導向專案計畫》期末成果報告。委託單位--賑災基金會,資助機構--永齡社會福利基金會、鴻海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X):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區韌性』─堪薩斯最黑暗一天與啟示錄、「社會生態模式」的源起和發展、『災難』的「社會生態模式」視角和典範轉移、「社會生態韌性」的原則、 英國和臺灣建構「社會生態社區韌性」的經驗 (2025.10.11)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X):透過全方位政策打造『社區防災韌性』的新未來─『災難』應變與復原政策沿革、『社區防災韌性』九大要素和澳洲相關政策典範、臺灣將「心理健康促進」融入防災政策的經驗(一)(二)、全方位行動時機已到!! (2025.10.9)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VIII):『災難』的三種「機會之窗」─『韌性』的字源和演化 、不同層次和『社區心理學』的定義、『災難』中的『韌性』概念(前攝韌性/復原韌性/潛能韌性) (2025.10.7)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VII):防災「靈性韌性」的部落經驗─“誰”是一直扮演族人平日或災後心靈撫慰的光和鹽? (2025.10.6)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VI):災難和緊急情況下的「靈性韌性」─「靈性」定義與多維空間、「靈性韌性」的概念架構、「靈性韌性」和災後社區復原、加拿大麥克默里堡森林大火的應用實例 (2025.10.5)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V):洪水中生命「希望」的跡象─當神聖的善意出現在陌生的地方,別閉上你的眼睛! (2025.10.4)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V):災前個人的「脆弱性」─定義與影響、壓力和應對的「遠端個人」因素、『災難』中“誰”可能意味著死亡、改變『災難』應變的模式 (2025.10.3)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II):災前社區的「脆弱性」─定義與影響、壓力和應對的「遠端脈絡」因素、印度洋沿海社區「脆弱性」評估實例、『賦權』取向的「社區介入」方法 (2025.10.2)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I):『危險的新時代』—『災難』字源學、定義與假設、「優勢」觀點、「受益反應」與『韌性』、2024年全球『災難』數據與「後現代」視角 (2025.10.1)
-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尋找涓涓細流」─一篇關於一位東非肯亞年輕女孩勇於「逆流而上」並改變其部落命運的故事 (2025.9.30)
- 《『預防心理學』的過去.現在.未來》專輯(II):「心理衛生預防」的上游思維 (2025.4.29)
- 《2025年心理韌性研討會》:『災難心理健康與社區轉型韌性』工作坊(講者:周才忠) (2025.9.13)
-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防災心理學』的傳承之路 (2025.4.17)
- 防災社區心理學的可行方向 (2015.9.29)
- 他山之石:日本自主防災組織與設施之見聞 (2017.1.2)
- 防災心理健康促進融入國小各科課程之教學經驗 (2017.1.1)
- 防災教育的浪漫面:融入特教班課程之初探 (2017.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