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防災教育的浪漫面:融入特教班課程之初探



作者:洪聖斐  (日期:2017/1/2)

       特殊需求孩子的防災教育,長期被政府主管機關忽略的一環,期望未來能在形式主義與隔離化的校園環境中,促發一些蝴蝶效應...


       近年來,各國的防災教育已朝向多元化發展。尤其日本在各級學校均有不同的施作模式,也會依據兒童的心智年齡來規劃相關防災課程或演練活動,甚至推及特殊教育學校。以埼玉縣立日高特殊支援學校為例(內閣府防災情報網站,2015),其獲得去年全國的「防災教育優秀獎」,就有一些作法可供台灣借鏡。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UNISDR)於2013年8月在紐約舉行的締約國大會上,已明確指出「身心障礙者是韌性(resilience)的貢獻者,而非受害或負擔者」,防災工作也必須有"包容性"的新思維。防災教育就是做初級預防的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教育開始,老師就是最好的人選。在此過程中,可以看到小朋友自然流露利他的表現,以及對同儕的關懷。這些浪漫的小故事,會滋潤老師自己與學生個人的生活,及對生命更深入的體驗。

        筆者曾嘗試在任教學校將「防災教育暨心理健康促進融入」特教班的語文、綜合活動、藝術與人文三科課程,以下乃呈現這些教學的架構、內容、過程與詳細教案,提供相關經驗交流。特殊需求孩子的防災教育,長期被政府主管機關忽略的一環,期望未來能在形式主義與隔離化的校園環境中,促發一些蝴蝶效應。
       此教學設計可先從孩子們所處的生態系統觀來思考,小朋友的生活環境大部分是「教室」、「校園」、「家庭」與「社區」,再依照這些層面規劃相關教學的內容。因為是融入特教班級,需根據孩子基礎能力安排其個別化教學,例如依能力分組來規劃教學目標和進度、以個別基礎能力來擬定或調整評量標準、增強社會性學習(自助互助所衍生的喜悅滿足)等。


















《語文》教學內容

        急難包屬於防火材質,又亮晶晶的,非常引起小朋友的關注與好奇心。在課堂中一拿出來,小朋友很好奇裡面可以放些什麼。急難包裡的物品就是生活上的必需品,因此將這部分融入在國語教學中,並規劃系統性的相關課程內容。例如讓小朋友認識急難包,也可以做自我檢核的動作,有準備就打勾。老師可引導幫忙,可以利用檢核表列出需要帶的物品。也可做急難包跟普通書包物品的分類,或是帶入句型的練習,例如「因為每天都要喝水,所以要做礦泉水。」




《綜合活動》教學內容

       小朋友曾至消防局做防災體驗,在地震屋裡感覺到真的需要到安全的角落。有這樣的連結,就會想如果發生在教室裡應該如何保護自己。於是我們的綜合活動:「在教室裡找安全的角落」,變成一個很好引起動機的經驗。

       特教班有各種不同障礙的學生,在動線上可依其特殊需求做事前的完善準備。例如腦性麻痺的小朋友最好的躲避地點是牆角,不是桌底下,所以會先為他(她)們預留牆角。儘管如此,他(她)們也會關心其他同學躲的地方,會自發性助人,告知其他人應躲到桌子底下。這其實就是一個助人的具體表現


《藝文活動》教學內容

        設計分類遊戲,將書包和急難包的物品剪出來做分類,完成美勞的作品。此教學目的在讓小朋友學會共同合作。有時候彼此會發生爭吵,要教他(她)們要輪流等待。這其實需要一些時間,當大家學會協同合作、分享,效率會更好更美麗。



教學反思與成效

        防災教育就是做初級預防的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各科教學,老師就是最好的人選。從中也可以得到很多浪漫小故事,會滋潤自己的學生還有滋潤自己的生活。

班上有一個小朋友是講話最大聲、班上最調皮的,某天我放了一個影片,是關於日本311海嘯把房子都捲走的影像。當時這位小朋友突然流淚不止,哭得非常傷心。我問他怎麼了?他一直跟我講阿嬤、阿嬤,想要救阿嬤,似乎這件事實際在眼前發生一樣。

這位調皮的孩子很會告狀,平常也會說阿嬤愛管人,但災難發生第一時刻想到的就是阿嬤想看到阿嬤確認她是安全的。後來跟阿嬤講這件事,她說:「阮孫攏是俗辣啦~」臉上盡顯沒白疼的喜悅。

       在這防災教育中,其實最珍貴的就是這些浪漫的小故事,也能滋潤你(妳)的心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