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社區支持網絡之理論與實務:以生命貴人方案為例



謝蕙春  (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諮商心理師)  (日期:2017/1/2)

       一般民眾遇到心理困擾或生活問題時,首先或最常求助的對象是家人、朋友、親戚等,如果我們好好善用此人際協助網絡,就能產生不容小覷的自然支持力量。此可供國內全民心理健康促進工作的思考新方向...


       一般民眾遇到心理困擾或生活問題時,首先或最常求助的對象是家人、朋友、親戚等,其主要原因是這些人比較熟悉、值得信任與容易接觸到的(Eddy, Paap, & Glad, 1970; Ehrlich, D’Augelli, & Conter, 1981; Gurin, Veroff, & Feld, 1960; Toro, 1986; Young, Giles, Jr., & Plantz, 1982)。而國內的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也有類似的結論,例如民眾遇到討論重要的事情時,除家人親戚外,最主要和誰討論?以好朋友為首,同事次之,同學再次之(章英華、傅仰止,2005;張苙雲、廖培珊,2008;張苙雲、廖培珊,2009)。因此,我們如果好好善用此人際協助網絡,就能產生不容小覷的自然支持力量。

        陳嘉鳳等人(2009)的全國近兩萬民眾主觀快樂調查結果,也發現大多數民眾會用的紓壓方式與最常的求助對象是「跟朋友聊天」。陳嘉鳳(2010)進一步詮釋,如何讓很多人學會扮演好別人生命當中的貴人(有效聊天、傾聽或同理等),使周遭的人覺得生活有意義、健康快樂,這是國內全民心理健康促進工作可以思考的一個新方向。就心理健康促進的觀點,當然希望每位民眾都能找到對自己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困擾或問題,然後能從自己周遭的好朋友開始,有一些正向、便利可及的支持功能出來,再慢慢擴及到鄰里、校園、職場,甚至是整個社會,相信這也是政府相關單位或心理衛生專業者所努力的最終目標。這樣一來,我們民眾對於心理衛生服務的需求就會減少,相對社會也能夠明顯減少一些憾事的發生。

       社區支持網絡的概念,主要以「社會支持」為核心,其意指能提供個人立即性的協助(如關懷、照料、解決問題等),以減緩其面臨生活的各項壓力事件。除家人外,朋友、鄰居、同事、老師等也可扮演重要的社會支持角色。諸多國外研究證實,擁有良好的社會聯繫有助於解決個人的生活適應、壓力緩衝、身心健康、延長壽命或獲得就業機會,甚至帶動整個社會的友善信任、包容接納、公民參與、快樂幸福等(轉引自陳嘉鳳、周才忠,2012)。

       近年來,社區問題層出不窮,例如停車位糾紛、大樓漏水、大樓吵雜、家庭爭執等,大多數為人際互動產生的衝突。里民在衝突時,可能都會有充滿不甘、無助害怕、六神無主、情緒激動、氣憤難耐、焦躁不安、自艾自憐等情緒,尤其當一個人處在情緒狀態時,最難與之溝通(安藤俊介,2010)。因此,身為社區重要領袖(如村里長、鄰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等),如何在居民需要協助時,達到可以解決問題,同時又不被其情緒影響,並讓居民感受到自己被接納且被理解的介入方式,除了有賴於平常的主動關懷外,如何能多運用助人技巧方式,或許對於處理問題有不一樣的效果。

       筆者曾受邀在部落、鄉鎮、都市等不同類型社區里民會議中,嘗試進行尋找生命貴人的活動,能深刻瞭解到除了親人好友外,村鄰長或教會牧師也是不少當地居民心中的生命貴人。如果我們在平時即能讓社區每個重要人士學會怎樣去有效協助一般遇到困擾或問題的居民們,當面臨重大災害事件時,就可立即發揮敦親睦鄰與社會支持網絡的功能,這也是建立社區韌性(community resilience)的價值所在。




        簡易助人技巧有很多種,其中傾聽及同理的技術(林美珠、田秀蘭,2013),是助人中最基本的,這些技巧在平常處理與人互動的事務中,也頗具實用性。學習好兩樣技巧後,如活動時間夠長,可再進行情境演練。筆者構思出三種較符合社區問題需求的情境,分別為「停車糾紛」、「上下樓層鄰居吵架」及「房屋漏水」。此演練分三組較適宜,各自認領演出一項情境,在過程中討論其處理的方式,並說明自己如何融入助人技巧。

第一種情境:停車糾紛
     
       林姓及陳姓鄰居為了停車位吵架,因為林姓鄰居在靠近自己住家的空地上,請求畫上紅線,導致陳姓鄰居原本常放至於那個空地的車子無法再停放。請鄰長來幫忙時,兩人的情緒激動、互相指責、喋喋不休。

第二種情境:上下樓層鄰居吵架

       謝姓及周姓鄰居為了唱卡拉OK吵架,因為謝姓鄰居在上午七點多便開始唱歌,周姓鄰居覺得防礙安寧,去敲謝姓住家,請之將聲量降低,謝姓覺得自己平常也很忍耐周姓鄰居晚上的腳步聲,彼此不相退讓。請鄰長來幫忙時,兩人的情緒激動、互相指責、喋喋不休。

第三種情境:房屋漏水

       因連日下雨,黃姓鄰居發覺客廳牆壁開始滲水,找了抓漏來處理,發現是住在隔壁的張姓鄰居水管老舊所致,張姓鄰居也找了師傅來處理,但效果並無改善,兩家彼此指責,張姓鄰居認為自己已經盡到責任,且也花了費用,認為是黃姓鄰居再找麻煩。請鄰長來幫忙時,兩人的情緒激動、互相指責、喋喋不休。

方案過程與成效

       在各組成員演出後,除了說明同一組如何處理,也分享之前碰到的情境,並提出成功經驗與大家分享。筆者從旁全程觀察,看到大家在分享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彼此對於居民的用心,也對於共同經驗處理的戚戚焉,因此討論的過程熱絡及充滿笑聲,也在過程中學習到他人處理的智慧與技巧。不過,所有助人技巧都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有一顆願意傾聽關懷村里民的心。有些時候,這樣的真誠的關係就能產生改變,也能讓整個社區變得更加祥和及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