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防災心理健康促進融入國小各科課程之教學經驗



謝蕙春  (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諮商心理師)  (日期:2017/1/2)

       天然災害頻傳,且不可預期。如何在問題形成前,即強化(or教育)全民(尤其學生)緊急應變與心理因應能力,此已刻不容緩...



問題需求

       近二十年來,臺灣自然災害頻傳,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財產構成嚴重危害。如1999年9月南投921地震、2009年八八水災、2016年2月臺南永康地震等。此外,每年颱風豪雨幾乎必定會發生的災害,像東港 、林邊等嚴重地層下陷地區,每逢大雨,就遭受淹水之苦。

防災心理健康促進之重要性

  • 天然災害越來越多,且不可預期,除了財物或生命的損失,事後的復原重建工作,不管是在外在或心理層面,皆是一項大工程。外在的房屋可以重建,財物可以重新獲得,然心理重建卻需一段不短的時間才能復原。
  • 在社區中發展災害預防的介入策略,就是試圖在災害問題形成前,有效抵抗問題出現,發展預防策略,進而強化民眾心理因應能力。
  • 建立起「自助」的防救災機制,擬定因地制宜的防災策略,提供災害時來臨能及時處置的應變機制,能促使傷害減至最低,災害防備的預防概念已刻不容緩。


國小學生針對防災,可以學習是什麼?

       如果教育目標在為未來的生活做更好準備,增加同理、彈性與合作能力等。透過融入課程著手,不僅可在平時達到宣導及實際演練的效果,以提升學生防災概念及能力,更可以利用學生,將正確的防災觀念帶回家。

一、《防災演練:在校、在家
  1. 透過先教後演的方式進行(呂良正等,2005) 
  2. 公布逃生路線
  3. 熟悉逃生路線
  4. 逃生地點的集合
  5. 逃生時應注意事項
  1. 與家長討論發生災難時的逃生路線,及與家人約好碰面的地點。
  2. 畫出自己家裡的逃生路線及地點。
  3. 做成小書、也可是單張或隨身攜帶的小冊子。

二、《逃生需準備之物品
  • 以分組方式,提出該組認為重要的、需要帶著走的東西。
  • 其中,全家人的照片是最值得帶著走的。

三、《分享生命中最珍貴的人》(詳見課程內容)

四、《成為他人的生命貴人》(詳見課程內容)


融入相關課程作法


可持續融入的課程










教學反思與成效

  • 學生對於臺灣地理環境認知僅限於地理環境,因此在知識上增加版塊運動而造成地震產生,透過3D圖形讓學生更加清楚板塊擠壓的原理,此點便需要花較多時間。
  • 報紙的報導,對於學生的感官上也有較多的衝擊,尤其報導為報紙的頭條新聞,更加提醒學生災難可能愈來愈多,更需要具備預防之概念。 
  • 雖然學生從未經歷避難所的經驗,但透過日本的避難所照片及影片,讓學生了解避難所的實際情況,從中思考地震時受難者的心情及情緒,以及體會生活的不便。
  • 透過簡報,了解在災難發生時,如何先照顧自己及連繫家人,使自己及家人能有安心的感覺,才能思考如何發揮所長,協助他人。
  • 透過影片分享,可以更加強化處理外傷、扭傷及灼傷的處理方式,並與學校校護結合,請之實際操作及教學,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
  • 透過前後學習單的書寫,可以具體了解學生了解自己能力的使用。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