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預防心理學』的過去.現在.未來》專輯(VI):『公共心理衛生』--是時候擁抱不同方法了─「心理衛生」概念的源起與進展、『公共心理衛生』的特徵/重要性/核心概念、『公共心理衛生』領域正處十字路口、 因應未來挑戰的不同方法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1/20)

     「心理衛生」(mental hygiene)一詞,最早出現在1843年的相關著作中,接續在1908年的『心理衛生運動』更加明確化。雖然「心理衛生」(mental health)這個概念一直缺乏清晰且被廣泛接受的定義,但越來越多的人將其用作一門學科(如『公共心理衛生』)。人們或多或少都在努力將「心理衛生」至少與『精神醫學』區分開來,至多將其作為涵蓋『精神醫學』的整體概念。因此,本文介紹的內容,包括「心理衛生」概念的源起與進展、『公共心理衛生』的特徵/重要性/核心概念、『公共心理衛生』領域正處十字路口、 因應未來挑戰的不同方法等。「心理健康促進」的先驅-埃莫里·考恩曾說:“追求「安適」(wellness)彩虹背後的第一桶金,可能是人類狀況的真正改善”。雖然,一個“所有人”都能擁有良好「心理健康」的世界,並非我們所處的世界,但只要擁有正確的願景、倡議者和堅定的承諾,它就能觸手可及~~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社區心理學實務』的「社區服務方案設計」》專輯(VII):「過程評估」的簡介和範例─定義和目的、如何監測方案進展?、「過程評估」的工作表單和實務方法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1/18)

      「過程評估」是最常見的『方案評估』形式,它是對方案“執行”部分的評定,並聚焦於探究方案的“活動”,以找出哪些效果好,哪些效果不好,作為方案持續改進過程的依據。因此,不能只做「過程評估」,或將「過程評估」誤認可以用來呈現方案的「結果」。因此,本文介紹的內容包括「過程評估」的定義和目的、如何監測方案進展?、「過程評估」的工作表單和實務方法等。對服務對象的「責信」──這種追求是服務的最底線要求。因為自己想要知道提供的服務是不是有效?有什麼可以改進與發展的部分?──這種追求比較有可能慢慢建立起專業的能力與自主性(陳嘉鳳,2004)。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XIII):為何「防災心理健康促進」需融入課程?─學校與社區/地域連攜、理論和實證基礎、『社區韌性』和「全民心理健康促進」、日本融入國中小課程經驗、『韌性』能教與如何教?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1/15)

      「學校」與「社區」是緊密相連,而且互為影響的。從『生態結構模式』來看,更是相互依存的。近年來,日本文部科學省大力推展促進「學校─家庭─社區/地域─社會連攜行動」的系列『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強化計劃』,讓學校、家庭和當地居民攜手合作,共同支持兒童在「社區」內的發展。其中,有些地方政府(如熊本縣)含蓋「防災教育」的項目。我們為何主張「防災心理健康促進」需要融入課程呢?過去相關『災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辨識「負向情緒」,而非「正向情緒」。實際上,除了希望、自豪和感恩外,『災難』發生後,「社區」往往表現出廣泛的「親社會行為」,例如人們捐贈物資並從鄰近地區趕來提供援助。立基在『社區心理學』觀點,瞭解「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的重點是,「防災心理健康促進」措施的目的,不僅僅是消除「風險因素」,而是積極地將「風險因素」轉化為「保護因素」。因此,本文介紹的內容包括學校與社區/地域連攜、理論和實證基礎、『社區韌性』和「全民心理健康促進」、日本融入國中小課程經驗、『韌性』能教與如何教?等。總括來看,在所有的『災難』裡,最核心的其實是“人”。如何培養“人”在『災難』的情況下處理得好?如果日常生活(含學校學習)中可以處理得好,一定可以轉換到『災難』當中。『韌性』是可被訓練、被培養。很多時候「家庭」沒有辦法有系統地去做這些事情,但「學校」是可以的~~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社區心理學實務』的「社區服務方案設計」》專輯(VI):「SMART+C」目標、成功策略和甘特圖─方案的有效原則和無效原因、方案的意外後果、總目標/目的vs.具體目標、設定「SMART+C」目標、發展成功的策略、規劃期程(製作「甘特圖」)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1/12)

      被譽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士曾說:「想法的唯一含意,在於其可能的後果」。這句話也適用在「社區服務方案設計」的初始階段,例如設定具體目標、發展成功策略(服務或活動)、規劃期程等步驟,而這些構思的嚴謹度又跟最終/終端的預期產出、結果或影響緊密關聯。因此,本文介紹的內容包括方案的有效原則和無效原因、方案的意外後果、總目標/目的vs.具體目標、設定「SMART+C」目標、發展成功的策略、規劃期程(製作「甘特圖」)等。愛爾蘭劇作家/倫敦政經學院聯合創始人-喬治·蕭伯納有一段名言:「唯一行事理智的人是我的裁縫師,他每次見到我時都會重新測量我的尺寸,而其餘的都繼續使用他們的舊尺寸,並期望我適合他們」。這印證了「預防」方案不能只是複製,之所以能成為「最佳實務」,每一次施行都必須有真正的創新,並且需要立基於真知灼見。

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XII):「心理急救」服務的演進和功效─「危」vs.「機」、「危機」的定義和特性、「危機處置」服務的沿革、危機處置vs.長期心理諮商及治療、危機工作者的正負影響和有效特質、「心理急救」的定義和服務演進、「心理急救」的功效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1/9)

      英文的「crisis」在中文裡的意思是危險與機會。「危機」是自然的生活現象與生命必經過程,如果沒有「危機」存在,人類的進展是不可能如此讓人驚訝的。個人利用了此「機會」,「介入」可以幫助播下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種子。例如,「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起源於二戰期間應對士兵心理困擾的措施,並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獲得廣泛應用。然而,「心理急救」缺乏其實施和效果的證據一直是一個關鍵問題。值得本文來加以探究,包括「危」vs.「機」、「危機」的定義和特性、「危機處置」服務的沿革、危機處置vs.長期心理諮商及治療、危機工作者的正負影響和有效特質、「心理急救」的定義和服務演進、「心理急救」的功效等內容。據報載,國內主管機關已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方案』,並初步規劃最快明年底前讓1500名「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人員取得急救員資格。鑑往知來,沒有主要效果還是效果嗎?或者,我們要相信“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呢?

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社區心理學實務』的「社區服務方案設計」》專輯(V):規劃社區的系統性介入措施─『因果邏輯模式』中的「方案規劃」、設計社區介入措施的簡易指引、「構形方程式」的組成部分和不同面向的方法清單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1/4)

      預防性方案不能只是複製,甚至不能適應在地環境。雖然實證性介入是必要的,但不足以在複雜世界的每個環境中取得成果(Wandersman et al., 2016)。因此,『社區心理學實務』強調每一次方案施行都必須有真正的創新,並且需要立基於真知灼見。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針對社區新的系統性預防方案之初始規劃階段,本文介紹的內容包括『因果邏輯模式』中的「方案規劃」、設計社區介入措施的簡易指引、「構形方程式」的組成部分和不同面向的方法清單等。「預防」不是錦上添花,它是蛋糕本身,我們開始烘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