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社區心理學實務』的「社區服務方案設計」》專輯(V):規劃社區的系統性介入措施─『因果邏輯模式』中的「方案規劃」、設計社區介入措施的簡易指引、「構形方程式」的組成部分和不同面向的方法清單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1/4)

      預防性方案不能只是複製,甚至不能適應在地環境。雖然實證性介入是必要的,但不足以在複雜世界的每個環境中取得成果(Wandersman et al., 2016)。因此,『社區心理學實務』強調每一次方案施行都必須有真正的創新,並且需要立基於真知灼見。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針對社區新的系統性預防方案之初始規劃階段,本文介紹的內容包括『因果邏輯模式』中的「方案規劃」、設計社區介入措施的簡易指引、「構形方程式」的組成部分和不同面向的方法清單等。「預防」不是錦上添花,它是蛋糕本身,我們開始烘烤吧!!



『因果邏輯模式』中的「方案規劃」

       對於學校與「社區」的實務工作者來說,重要的是懂得運用「因果思考」(causal thinking),並且儘可能為「社區」方案開發因果模式(*變革理論)。變革理論可以細化為『邏輯模式』(Logic model),並用於指導方案評估。Kloos等人(2021)將Linney和Wandersman(1991)的方案評估四步驟邏輯模式」擴充為「六步驟邏輯模式」。其中,「狀況」(Conditions)具體說明了方案的需求。它們包括方案試圖解決風險因素或進程社區問題組織困難。「導入」(Inputs)是解決「狀況」所涉及的資源。「活動」(Activities),有時稱為介入方案,具體說明了為解決每種「狀況」而完成的工作和事情。一項或多項「活動」可以旨在解決每個「狀況」(例如,研擬手冊執行訓練倡導)。「產出」(Outputs)是方案「活動」的指標(例如,達到的參與者人數參與者投入的百分比)。「結果」(Outcomes)是指「活動」的直接短期結果(例如,方案參與者對物質使用的知識或態度的變化當地法律或組織政策的變革)。該方案的「影響」(Impacts)反映了整個社區「活動」的遠端(間接長期)結果。

       在「導入」階段的「方案規劃」(Program planning)過程中,主要步驟在「辨識目標和預期結果」。每個計劃皆開始於「目標」的設定,這些「目標」代表此計劃所要努力的方向(例如,具有正向的社會關係並接受良好教育的兒童,因此他們將成為社會有生產力之一員)。這類「目標」往往是雄心勃勃的,並為「結果」設定了框架。「結果」則為更加具體性的,並且代表此計劃要對什麼負起責任。因此,「目標」可以是一般性的,但「結果」必須是明確且可衡量的(Schorr, 1997)(轉引自Kloos et al., 2012)。

       如果一個「社區」方案有預防/促進的目的,其「目標」和「結果」將涉及可以防止某些問題或是提升哪些能力與健康的「結果」。另外,如果一個「社區」倡議行動要解決更廣泛的「社區」議題,此尋求創造的改變是其所表明的「目標」和「預期結果」(Kloos et al., 2012)。

      在此步驟中,方案發展者描述了方案的(Kloos et al., 2012):

  • 主要目標─例如增加父母參與學校的程度或減少藥物濫用的狀況。
  • 標的群體─例如老師、特定年齡的兒童、父母或公眾。標的群體可以透過用人口特性(如年齡、性別、種族、社經地位)、發展轉換期(如進入國中、離婚、喪親)、風險過程(如在校成績低落、多重行為問題)、地域別或其他條件來加以描述。
  • 預期結果─例如增強拒絕吸菸的態度或降低學校缺席率。精心擬定的「結果」需有明確的界定與細節、實際可行以及可測量的。

      以下是「辨識目標和預期結果」步驟的範例(Kloos et al., 2021):

A.列出方案的主要目標

自問:“我們想要完成什麼?”

【實例】

  • 減少青少年對酒精、菸草或其他毒品的使用。
  • 降低事故、疾病或吸毒相關情況的比率。
  • 減少與毒品有關的逮捕件數。

B.確定要設入的群體(*利害關係人)

自問:“我們想要觸及什麼人?”、“每個組別,我們估計有多少人參與?”

【實例】

  • 在地民眾(*某地域所有居民)。
  • 參與培訓課程的家長(*第一年有20個家庭)。
  • 學校7~9年級的青少年(*第一年有500人)。
  • 當地銷售菸品的商店(*25家商店)。

C.釐清一組的預期結果

自問:“由於這個方案,我們希望參與者如何改變?他們會學到什麼?哪些態度、情緒或行為會有所不同”

【實例】

  • 增加民眾對毒品相關議題的瞭解程度。
  • 增加民眾對這些議題採取行動的承諾。
  • 提升家長與其孩子就吸毒問題進行良好溝通的技巧。
  • 提升青少年抗拒吸毒壓力的技巧。
  • 減少向未成年人出售菸品的當地情形。

 設計社區介入措施的簡易指引 

      你召集了一群積極進取、精明的人,他們真正想為「社區」帶來改變。也許你想增加成年人的體力活動並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也許你希望孩子們閱讀更多並在學校取得更好的成績。無論你想做什麼,結果已經很清楚了,但「手段」──啊,手段卻讓你做惡夢。你如何實現你的團隊為自己設定的目標?為了實現它,最好的事情是什麼?

      一般來說,你正在考慮的是介入」人們的「環境」,讓人們更容易、更有義意地改變他們的行為。在鼓勵人們進行體力活動的情況下,你可以提供有關「機會」的資訊,增加獲得機會機會,並加強同儕的支持。明智地,實現這一目標的不同方法被稱為「介入(interventions)。綜合性「介入」措施結合了產生影響所需的各個組成部分(Nagy & Fawcett, n.d.)

一、何謂「介入」?

       但「介入」到底是什麼?嗯,它是什麼可能會有所不同。它可能是一個方案、政策的改變或某種流行的做法。然而,「介入」措施特別重要的是它們的作用。「介入」措施的重點是人們的行為,以及環境的改變如何支持這些行為(Nagy & Fawcett, n.d.)

       例如,美國中西部的一位小學校長對學生在三點到六點父母下班回家時擁有大量無人監管的空閒時間感到震驚。透過到療養院探望自己的母親,她也了解了許多療養院居民的孤獨感。因此,她決定透過啟動《關懷之心》(Caring Hearts)計畫來嘗試減少這兩個問題。學生每週放學後到安養院探望長輩一到兩次,看望、做遊戲、交換故事。一位記者聽聞了這個方案,並在當地報紙“社區生活”版塊的封面上做了一篇專題文章。獲得的迴響是非常大。來自全鎮各地的家長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參與其中,全鎮的幾所學校也制定了類似的方案(Nagy & Fawcett, n.d.)

       學習正確設計介入措施很重要,因為你可能已經在這樣做了。我們大多數人致力於改善社區成員的健康幸福(well-being),設計(或至少執行)方案,或嘗試改變當地法律或學校董事會法規等政策,或嘗試改變一些人經常做的事情。透過更好地理解選擇、設計和研發介入措施背後的理論,你將改進你目前正在做的工作(Nagy & Fawcett, n.d.)

二、你什麼時候應該制定介入措施?

      在以下情況下,開發或重新設計「介入」措施是有意義的(Nagy & Fawcett, n.d.)

  1. 當地民眾和組織認為有一個社區議題或問題是未解決的。
  2. 你的組織擁有滿足該需求的資源、能力和願望。
  3. 你已經決定你的團隊(或小組)是完成此目標的合適人選。

      這三點中的最後一點值得解釋一下。總是會有一些事情是你的組織可以做的,而這些事情很可能應該留給其他組織或個人去做。例如,志工危機諮商中心可能會發現他們有能力為需要過夜的人提供庇護所。然而,這樣做會導致資源緊張,並使工作人員和志工偏離該機構的主要使命(Nagy & Fawcett, n.d.)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不等於“應該”,你的組織可能需要三思而後行,制定一項新的「介入」措施,從而偏離使命。

三、你如何制定介入措施?

       所以,人們已經動員起來,咖啡已經熱了,你就可以開始行動了。你的團隊(或小組)已準備好解決這個問題──你希望設計一個能夠真正改善該地區情況的「介入」措施。你如何開始(Nagy & Fawcett, n.d.)

(一)決定需要發生什麼:這可能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太多學生輟學了」。然而,這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你想找到一種方法來實現更多。例如,你可能想找到一種方法來說服更多成年人為學齡兒童提供志願服務。此時,你可能想要廣泛地定義問題,因為在接下來的幾個步驟中,你將學到更多關於它的資訊。當你思考這個問題時,請記住以下問題:

  • 哪些”行為需要改變?
  • ”的行為需要改變?
  • 如果人們要改變他們的行為,需要對「環境」做出哪些改變才能實現這一目標?例如,如果你希望人們建立資源回收習慣,那麼如果能方便使用回收箱的話,你將獲得更好的結果。
  • 介入後應該發生哪些具體變化?

      此時,你不需要知道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事實上,你在收集更多資訊之前,最好保持開放的態度,包括與受影響的人交談(*我們將在接下來的步驟中討論這一點)。但思考這些問題將有助於你確定方向,並讓你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二)運用測量系統來收集有關問題嚴重程度的資訊: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你需要收集有關問題嚴重程度的資訊,看看它是否像看起來那麼嚴重,並為以後的改善(或惡化)建立一個參照標準。測量(或評估)工具包括

  • 直接觀察行為─例如,你可以觀察商家(或超商)是否向18歲以下未成年的人出售酒類。
  • 行為調查─例如,查詢衛生福利部、教育部或其他研究單位、NGO所進行的青少年危險行為調查(報告)結果,以進一步瞭解青少年吸毒、無保護性行為或暴力等問題的盛行率現況。
  • 與關鍵人物的訪談─例如,你可能會詢問該單位/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員來瞭解相關方案、政策和實務的變化情形。
  • 檢視檔案或現有記錄─例如,我們可能會查看青少年懷孕率、失業率或貧困兒童率(如低收入家庭戶數/人數)的記錄(統計數據)

       隨著時間的推移,團隊(或小組)可能會審查問題的程度,以發現趨勢—問題是變得更好還是更糟?它還可能收集比較資訊—與其他類似的「社區」相比,我們做得怎麼樣?

(三)決定介入措施的「目標對象」應該是誰:

       在兒童免疫方案中,你的「介入」措施旨在幫助兒童。同樣,在幫助人們獨立生活的方案中,「介入」措施將盡力幫助長者或障礙人士。你的「介入」可能根本不具針對性,而是針對「整個社區」。例如,也許你正在嘗試增加警務量(如見警率),以使當地公園更安全。執法政策的這項變革將影響「整個社區」的人們。通常,介入措施將針對那些將從方案中直接受益的人,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例如,一項旨在增加按時帶孩子參加接種疫苗的父母和監護人人數相關方案將使孩子們最直接受益。然而,真正的「介入」措施不會針對他們,因為孩子不是做出決定的人。相反,「介入」措施的主要“改變目標”可能是父母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

      在我們繼續之前,一些簡短的定義可能會有所幫助。改變的目標是那些你試圖改變行為的人。正如我們在上面看到的,這些人可能—但並不總是——將從介入中直接受益的人。他們通常包括其他人,例如有權力對環境做出必要改變的公職人員。「變革推動者(agents of change)是那些能夠幫助實現變革的人,例如當地居民社區領袖政策制定者。他們是「舉足輕重,有影響力、號召力的人(mover and shaker),是能夠讓事情發生的人,也是你絕對希望為解決方案做出貢獻的人

(四)讓潛在案主或終端使用者參與「介入」:

       一旦你大致決定了應該發生什麼以及應該與誰一起發生,你需要確保讓「受影響的人」參與其中。即使你認為你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無論如何都要問。為了讓你的介入成功,你不能有太多的反饋其中一些人可能會對你從未想到的問題有自己的看法

       此外,透過尋求他們的幫助,該方案就成為他們的了。例如,透過為教師家長提供設計「學校成功」相關介入措施的意見,他們獲得了該方案的「所有權(ownership)。他們為此感到自豪—這意味著他們不僅會使用它,還會支持它並告訴他們的朋友,這樣的話就會傳播開來。

       同樣,對於如何尋找和選擇這些人的想法,上面提到的關於變革目標和「變革推動者」的部分可能會有所幫助。

(五)確定你將嘗試共同解決的議題或問題:你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與受影響的人(如「利害關係人)談論你感興趣的資訊。一些較常見的方法包括

  • 非正式的個人接觸─只是與人交談,看看他們怎麼說。
  • 訪談。
  • 焦點團體(座談)。
  • 社區論壇。
  • 關注點調查(concerns surveys)。

       當你與人們交談時,試著找到真正的問題—也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之根本原因。通常需要關注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影響問題的原因

       例如,如果你想減少鎮上無家者的人數,你需要找出為什麼鎮上有這麼多人缺乏像樣的住所:他們是否缺乏找到工作的適當技能?是否有大量精神疾病患者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你最終的「介入」可能會解決更深層的原因,似乎與直接減少無家者關係不大,儘管這仍然是目標。

(六)分析「介入」中要解決的這些問題或議題:運用你在前一個步驟中所收集的資訊,你需要決定一些重要問題的答案。這些將取決於你的情況,但以下許多問題可能適合你的目的

  • 哪些因素使人們面臨(或保護他們免受)問題或擔憂的風險?
  • 誰的行為(或缺乏行為)導致了這個問題?
  • 誰的行為(或缺乏行為)維持了這個問題?
  • 這種情況對“誰”來說是個問題?
  • 對直接受影響的人有哪些負面後果?
  • 對「社區」的負面影響是什麼?
  • “誰”(如果有的話)會從現在這樣的情況中受益?
  • 他們如何受益?
  • “誰”應該分擔解決問題的責任?
  • 需要改變哪些行為才能認為問題“已解決”?
  • 需要改變哪些條件才能解決問題?
  • 需要改變多少?
  • 應該在什麼層級上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應該由個人解決的問題嗎?由家庭共同努力;由在地組織或「社區」;還是在城市、城鎮或更廣的環境層面?
  • 你能夠在已確定的層級上進行變革嗎?這個問題包括技術能力,確保你有足夠的資金來做到這一點,而且這在政治上是可行的。

(七)設定廣泛和具體的目標:

      當你走到這一步時,你就準備好為介入措施設定「整體目標(goals)和「具體目標(specific objectives)請記住,此時你仍未決定介入會是什麼。這對你的正常思維來說可能有點倒退—但我們是從終點線開始,並要求你倒退。嘗試一下—我們認為它會對你有用。具體來說,你需要盡可能具體地回答以下問題

  • 介入應該達到什麼?例如,你的「整體目標可能是讓大多數能夠保住工作的無家者在「介入結束時都能這樣做。
  • 成功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你的「介入成功了,你怎麼知道呢?你將如何向其他人解釋「介入措施已經奏效?有哪些參照“基準”或指標表明你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 最後,你想要實現的「具體目標是什麼?當你寫下你的目標時,請盡可能具體化。說明你希望看到哪些行為和活動中發生多大的變化。由誰來?到什麼時候?例如,你可能會說,“到2010(*屆時),現在無家者(*)80% 將至少成功獲得兼職工作(*尋求改變)”。

(八)瞭解別人做了什麼:

       現在,掌握了迄今為止找到的所有資訊,你就可以開始專注於具體介入本身了。最簡單的開始方法是找出你相同處境中的其他人做了什麼。不要重新發明輪子!可能有一些「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s)—特殊的方案或政策—接近你想要做的事情。花時間嘗試找到它們是值得的

       你在哪裡尋找有前途的方法?有很多可能性,你的搜尋有多詳盡取決於你擁有的時間和資源(*更不用說你找到你喜歡的東西需要多長時間!),但是你可能會從一些更常見的資源開始,包括:

  • 查看有哪些可用的本地範例─什麼在你的社區發揮了作用?在附近的地方怎麼樣?你能弄清楚為什麼它有效嗎?如果可能的話,與負責這些方法的人交談,並嘗試瞭解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和方式。
  • 尋找相關領域的文章和研究中已完成的範例─來源可能是專業期刊,例如《台灣公共衛生雜誌》、《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等,甚至有時是一般新聞雜誌。另外,看看針對相關問題採取的介入措施——也許它們可以適合你的團隊(或小組)使用。例如,資訊和意識事件本質上往往是通用的—你可以做一個類似的事件並改變它的用途。例如,可能會規劃舉辦一場五公里比賽,以提高人們對乳癌的認識並為其籌集資金,抗議環境破壞等。
  • 全國會議─如果可以的話,參加有關你試圖解決的問題或難題的全國性會議或研討會,能夠讓你深入瞭解一些已經出現的「最佳實務」。

(九)腦力激盪你自己的想法:

       拿一張紙,寫下你能想到的所有可能性。如果你們作為一個團隊(或小組)做出決定,可以在貼在牆上的海報紙上完成,這樣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可能性—這通常可以幫助人們提出其他想法。要有創意!

(十)嘗試確定哪些「介入」措施或部分「介入」措施有效,以及哪些可能適用於你的情況:

       你的組織能負擔得起什麼?我們所說的負擔是指財務、政治、時間和資源方面。例如,你能為此投入多少時間?透過進行特定的介入,該團體是否會失去「社區」中的地位,或失去某些人的支持?

       當你考慮其他人進行的介入」措施時,請特別注意以下內容:

  • 適當─它們符合團體(或小組)的目的嗎?
  • 有效─他們在行為和結果上產生了影響嗎?
  • 可複製原始「介入中發生事情的細節和結果是否得到充分解釋,足以重複所做的事情?不幸的是,情況並非總是如此—當你與許多人交談時,他們會說,“哦!我們剛剛做到了!”。
  • 簡單─對於你的團隊(或小組)中的人來說,這是否夠清晰?
  • 實用─我們有時間和經費來做這件事嗎?
  • 與你的情況相符─是否符合當地的需求、資源和價值觀?

(十一)找出你可能遇到的障礙和阻力:

      我們可能面臨哪些障礙和阻力?如何才能克服它們?為可能發生的任何事情做好準備。

※例如,一個防止藥物濫用的青年組織希望禁止所有人(包括教師和其他職工)在高中校園內吸菸。然而,他們知道他們會遇到吸煙教師和工作人員的抵制。他們如何克服這種反對?

(十二)確定「介入」措施的核心組成部分和要素:

      這是我們設計「介入措施的具體細節。

      首先,決定介入中使用的核心組件。就像廣泛的策略一樣,這些是作為介入的一部分,你將要做的一般事情。它們是可以進一步分解的「大想法」。

       設計介入措施時需要考慮四類組件:

  • 提供資訊和技能培訓。
  • 加強支持和資源。
  • 修改獲取管道和障礙。
  • 監測並提供回饋。

      綜合性介入將為這四個類別中的每一個類別選擇組成部分。例如,「青少年良師益友方案」可能會選擇以下組成部分:

  • 為了提供資訊和技能培訓,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可能是招募年輕人和導師。
  • 為了加強支持和強化,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可能是在方案參與者之間安排慶祝活動。
  • 為了修改獲取管道和障礙,組件可能會讓志願服務變得更容易。
  • 為了監測和提供回饋,一個組件可能會追蹤參與的年輕人和志工的數量。

      接下來,確定組成每個組件的特定元素。這些元素是為實施組件而進行的不同活動。

※例如,防止青少年吸菸的綜合性努力可能包括公眾意識和技能培訓、限制菸品廣告以及改變菸草產品的獲取管道。對於試圖改變獲取管道的組成部分,該策略的一個要素可能是在便利商店進行“刺探”,以瞭解哪些商家正在向青少年非法銷售菸品。另一個因素可能是對試圖購買香菸的青少年和銷售香菸的商人給予更嚴厲的處罰。

(十三)制定實施「介入」的行動計劃:

      當你制定行動計劃時,你會希望它回答以下問題:

  • 將實施哪些組件和元素?
  • 誰應該在什麼時候實施什麼?
  • 需要哪些資源和支援?有什麼可用的?
  • 預計會有哪些潛在的障礙或阻力?如何將它們最小化?
  • 需要告知哪些個人或組織?你需要告訴他們什麼?

(十四)試點測試你的「介入」措施:

       我們誰都不喜歡摔倒,但坦白說,當沒有多少人看著我們,而且沒有太多事情發生時,就容易多了。透過小規模測試你的介入措施,你有機會解決錯誤並在人群進來之前重新站起來。進行試點測試時,你需要做以下事情:

  • 決定如何小規模地測試「介入措施。
  • 評估你的結果。
  • 特別注意評估工作時發現的意外後果副作用
  • 利用那些嘗試「介入的人的回饋來簡化和完善你的計劃。

(十五)實施你的「介入」措施:

      如果你已經遵循了上述所有步驟,那麼實施你的行動計劃將會更加容易。去吧!

(十六)持續監控和評估你的工作:

      當車輪開始轉動、事情似乎都在掌控之中時,恭喜你!你已經成功實施了你的介入!但當然,工作永遠不會結束。重要的是要查看介入措施是否有效,並“調整”它,並在必要時進行修改。

  總      結  

       設計一個介入措施,並把它做好,不一定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想做好的話,涉及很多步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透過有系統地完成整個過程,你能夠在錯誤發生之前發現它們;你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中學習

「構形方程式」的組成部分和不同面向的方法清單 

       沒有人嚴重質疑「生態」觀點,在特定情況下,每個元素最終都與所有其他元素相關,通常以“互動”的方式進行。但這種「系統」視角的含義起初似乎是壓倒性的,因此很難掌握整個觀點,更不用說在實務的情況下使用它了。人們可能會走捷徑,錯誤地認為這種簡化──X以線性方式導致Y──將提供足夠的故事來指導成功的介入。於是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社會工作教授-馬丁‧布魯姆(Martin Bloom)參考喬治‧阿爾比的「初級預防公式」(1982年),提出了「構形方程式」的新構念,運用『互動生態學』(Interactive Ecology)的觀點,其確定了在對給定情況進行任何徹底分析時要考慮的因素類別。人們可根據對所有潛在相關和互動成分、問題生態或潛力中的整個元件矩陣的分析來選擇做什麼。「構形方程式」的這個清單功能有助於規劃目的,在決定應採取什麼、何時、何地應採取預防措施時,牢記作用於事件的“全方位力量”(Bloom, 1996)。

      「構形方程式」為「初級預防」實務的最先進方法奠定了厚實基礎,例如可作為相關方案的路徑圖,每個組成部分都有獨特的預防策略。當人們確定特定情況下預防性問題或潛力時,就可以考慮各種方法如何成為這種情況的相關組成部分。然後,重新考慮整個相關方法組合,如何將它們包裝為一個統一的方案。因為一個人在一種情況下的所作所為,可能會增強或干擾一個人在另一個區域的所作所為(Bloom, 1996)。

「構形方程式」的組成部分


       如上圖所示,中間橫線的上方是著重在社會情境中的社會行為強度,中線的下方則是減少情境的限制,整體並視為在一個時間的架構之內。圖中的雙箭頭代表彼此的互動與影響(Bloom, 1996)。

       這就像立方體的六面一樣,其共同描述了「預防性」、「保護性」和「促進性」的行動,以增加個人優勢(a)、社會支持(b)和物理與環境資源(c),同時減少個人限制(d )、社會壓力(e )和物理與環境壓迫感(f )。對於每個面向,都有許多獨特的實務方法。因此,你可以考慮依此方程式來定位方案。採取你尋求解決的任何社會行為,並考慮配置的六大面向中的每一個如何發揮互動作用。在這些面向中,你能有效地影響哪些?你可能想開始圍繞這些面向和方法建構方案(Bloom, 1996)。

 增加「個人優勢」和減少「個人限制」面向的方案清單 

 增加「社會支持」和減少「社會壓力」面向的方案清單 

 增加「物理與環境資源」和減少「物理與環境壓迫感」面向的方案清單 


「預防」不是錦上添花

它是蛋糕本身

我們開始烘烤吧!!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