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社區心理衛生實務工作參與之歷程與經驗




作者:錢靜怡、林秀怡 (日期:2005/10/02)

        我們具有心理學及心理諮商的相同專業背景,自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後,一直擔任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之心理輔導員工作。因此受邀心理年會小型專題研討會,主要目的在分享歷年來參與中心之社區心理衛生工作過程體驗,以供其他有志一同的心理學家或系所師生參考。


        我們平日之社區心理衛生工作主要架構為(1)以「群體」為基礎之「三級預防」工作為主軸(2)社區諮商模式(community counseling model)為概念,抱持主動積極的態度推展多元化的助人方式,透過拓展社區資源網絡服務更廣大的社區民眾。

        過程中我們經歷約三個轉折階段:

()懵懂與摸索期:熟悉以「精神醫療主導」模式下的社區心理衛生工作、建立社區與專家資源、依樣畫葫蘆式的辦理講座、工作坊、座談會、個案管理工作。

()嘗試與開展期:拓展學校、職場、軍隊、宗教之合作資源、新增個別諮詢、個別與團體輔導服務、運用媒體廣播傳達心理衛生知識、辦理全國性心理衛生行政與實務工作研討會及心理衛生與職場(醫護、警政、公營事業)南區研討會、宗教與心理衛生座談會、921震災後寄讀學童之心理衛生預防工作、自殺通報及防治工作。

()忙碌與茫然期:中心成立專家諮詢小組、與社區及公部門資源的聯結更緊密,透過健身活動的舉辦與民眾更親近,中心增加了知名度卻也帶來了日增的個案量、有限人力於是乎變成向外拓展的瓶頸。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運作模式年復一年的被探討,最近確立以「衛生行政主導」模式運作,在行政上歷經不同的轉變,適應的過程帶來的是不斷陣痛的感覺與無法消化的工作量,免費的諮商服務幸運地由實習諮商心理師接手,但不斷披露的自殺事件讓中心在憂鬱與自殺防治工作上被賦與無限的期待,此刻,有限的資源究竟該如何創造無限的可能?


        雖然有以上諸多深刻體會,但社區心理衛生工作」依舊發展出其改變契機:

()從個體化工作轉變為群體預防觀點─由分析診斷、疾病化的角度分類個案到運用社區諮商模式去發展社區心理衛生工作。

()從醫療資源拓展到社區多元化的資源系統。

()從心理學延展到群體預防。

        在擔任心輔員的角色也有所成長,雖位低權輕,但責任大,逐漸參與公部門重要會議之研討。多元化的工作屬性讓自己就是要不斷地拓展新知、學習各項技能。因此,我們期待未來更多心理相關背景的人能投入社區心理衛生工作領域,因為是心理人,我們很願意提供臨床或心理系所學生的具體建議是:

()在有限資源下有必要發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與眼光,以社區為基礎,了解社區之語言及文化,透過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研究調查,偵測發掘社區群體存在的困擾,從群體預防及正向心理學的觀點介入,找出解決策略,藉由國外模式的學習與修正發展本土化社區經驗。

()心理學課程應增加社區、正向、管理、視覺、組織、人際心理學,心理諮詢評核方式、行銷企畫、社會改革運動及實務體驗,廣泛了解各年齡層的文化語言、生涯發展瓶頸與特色。

()培養「打不死的蟑螂」的人格特質,有奉獻精神,不在乎位低權輕,主動出擊,勇於改革與創新、保持彈性。

()提昇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位階,以監督社區脈動、行銷心理衛生、統籌社區資源、發展問題解決策略的角色介入,對社區民眾賦權使能,使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存在發揮極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