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從工作中看到多元機會」:社區研究與實務工作經驗分享 (II)




 作者:林秀怡 (日期:2004/09/25)

一、第一次接觸:
  
        當我剛踏進高雄市心衛中心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極空曠的前庭,前庭的中央只擺設著一座不太協調的深藍色櫃臺,稀疏的工作人員正坐守在櫃臺的電腦前埋頭苦幹著。「好冷清啊!這裡真的是高雄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嗎?我以後是要在這裡工作嗎?」----這是我與它第一次接觸的感覺。心中浮現的疑問,在經過同事為我詳細解說之後,不禁更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竟然一個小小的中心加上兩位工作人員,就足以成為捍衛高雄市民心理健康的精神堡壘,我想若不是工作人員的能力超強,便是高雄市民的心理太健康了。



 
二、實際工作的體驗:

        轉眼間,踏入心理衛生實務工作已將近兩個年頭了,從一開始模糊懵懂的認知到現在已能深刻地全盤瞭解並漸入佳境。這段歷程,讓我深深覺得從事心理衛生工作的相關人員真的好辛苦喔!同時也讓我的心中興起些許的感慨。

        一個單位必須依賴行政、會計、總務等部門的協助才得以運作,但各地的心衛中心幾乎都只有1-2 名的專職工作人員來負責,除了例行的行政、會計事務之外,還得肩負起心理衛生工作的宣導、自殺防治業務、專業諮詢等工作。而且為了服務不同族群的民眾,許多活動經常得安排在一般假日或夜間進行,加上工作人員人手明顯不足的情況,這讓平日就工作量極大的工作人員,常常必須犧牲休假,挺起體力透支的身體再度披掛上陣。就在這種「日也操,夜也操」的惡性循環之下,專職人員的熱情、體力往往也就一點一滴的消耗殆盡。

        不可諱言,目前國內心理衛生工作尚在起步階段,有許多制度與規範仍未健全。從現階段的發展中,我發現到:工作涵蓋範圍廣大、定位不明、工作範疇易受政策影響、缺乏統一評核標準等缺點,是目前各地心衛中心普遍會面臨到的窘境,也是必須要著手去解決的問題。

三、未來的期待與展望:

        雖然在精神衛生法的規定下,各地相繼地成立了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但許多心理衛生中心充其量只能算是政策上形式下的產物,因此許多心衛中心在服務模式、內容上往往缺乏系統性與延續性。

        社區心理衛生工作主要是站在一個預防的角度,若能在心理教育領域中增加社區實習課程,讓學生們能利用寒暑假實際進入到各社區的福利機構參與實習,並邀請相關實務工作者分享其工作經驗,便能讓實務經驗傳承與交流。此外,也可嘗試讓學生親自撰寫相關活動的企畫案與如何進行推廣工作之計畫書,這不僅能讓學生實際參與規劃、聯繫、執行、檢討之過程,也可避免只流於從書面或理論上來探討工作。更重要的是,這項課程可以培養出許多生力軍,讓世代間不會出現斷層,讓心衛中心能徹底發揮其功能並永續經營下去,而非只侷限於形式上的美意。讓「心衛中心」真正成為全民的精神堡壘!


 本文發表於台灣心理學會43 屆年會之《心理專業在社區心理衛生服務領域的多元參與機會及未來教育訓練的思考》小型專題研討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