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2006年社區心理學實務小型聚會 (II)



人數:9
時間:2006.12.30 () 14:00 ~ 17:30
地點:紫藤廬茶館  (台北市新生南路)

分享看法或交流經驗:
(一)     除了學生及病人之外,目前台灣有哪些仍是未被服務且值得關注的對象族群。
(二)     長期處於貧窮、失業、孤獨、家暴、虐待、犯罪恐懼、歧視、壓迫等不利或高風險情境對心理健康影響為何,以心理學為基礎的助人工作者要如何參與這些議題。
(三)     假使民眾有心理衛生服務的需求,我們如何才能正確協助其獲得能力、資源、韌性、希望等,並改善其生活品質與提昇快樂幸福程度。
(四)     現今社會大環境、鄰里、家庭或個人生活周遭之中,如果從社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再盡些什麼力?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可扮演的積極角色及功能為何?
(五)     針對資源不足或偏遠山區兒童及青少年的服務需求,除正式專業領域,有哪些社會支持或自然協助系統可加以運用。
(六)     災難或危機事件處置是不同於傳統心理衛生模式,我們如何能發展出以服務對象為主體且符合其需求之方案,進而恢復自身應變力量與社區支持系統。
(七)     生命須活出熱情,方能提昇助人效益。依我們自身的經驗,有哪些具體的策略或方式是可以來激勵社區助人工作者或學校輔導老師的士氣、熱忱與專業信心。
(八)     我們如何透過專業分級制度與隨時掌握就業市場需求,以善加利用心理系大學部畢業生之人力資源,使其扮演一定的助人角色與功能。
(九)     近年來,社區心理學在全球、各洲或區域國家的發展趨勢均朝向聯合舉辦會議或建立合作關係,兩岸三地有無彼此交流的可能及必要性,內容又可為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