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防災社區心理學的可行方向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11/5/25)(修訂:2015/9/29)

十多年來,台灣經歷幾次重大的自然災害事件,除了造成眾多傷亡與經濟損失,不少民眾也受到相當程度的心理衝擊或影響。對於這些災後的心理復健工作,政府往往投入龐大的經費與人力,但事過境遷之後,常無法看到符合其挹注資源比例的相對成效,而且鮮少真正累積或提昇些什麼。正本清源之道,還是應該設法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全體國民皆能享有同樣的生活品質與快樂幸福,台灣實需要發展「全民心理防災」的新模式。

從日本阪神大地震(1995)、加拿大森林大火(2003)、美國卡崔娜風(2005)紐西蘭基督城震災(20112)、日本東北強震海嘯及核災(20113)等慘痛經驗與相關實證研究(Norris, Stevens, Pfefferbaum, Wyche & Pfefferbaum, 2008Aldrich, 2010Cox & Perry, 2011)顯示,平常即能促進「社區韌性;社區強韌化社區復原力(community resilience)(如下圖)是最好的全民防災作法,包括均衡經濟發展(資源平等)、累積社會資本(文化優勢、支持網絡)、凝聚社區意識及地方依附感、加強資訊系統及組織溝通、提昇社區能力(集體效能和賦權)等面向。當遭逢災難事件過後,其可以協助廣大民眾發揮調適潛能,有效因應並儘速復原過來。另外,如果有較強的社會支持系統(良好的家人及朋友關係、鄰居相互關懷、堅定宗教信仰等),亦可避免一些心理創傷影響。


關於災後加強「資訊與溝通」的實例。在日本發生311強震、海嘯與核災之後,美國心理學會(APA)在其網站特彙整出該學會和其他單位(Red Cross、SAMHSA、CDC、NCTSN)相關促進災後心理安適與復原力的各項資源;《洛杉磯時報》、《ABC News》、《USA TODAY》、《時代雜誌》多家媒體也以專題報導,強調災區的社會支持系統、自主性社區、在地組織聯結等對於重建工作的正向影響。尤其《洛杉磯時報》一篇文章中,談到日本社會文化深蘊的「gaman」(堅忍克己;高度自制;講求和諧)信念,能帶給其其災民心理復原的無比力量。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自然災害發生將更為頻繁。我們不僅重視事後的救災或重建工作,而且要為下一次災害做充足準備。比較積極的作法,就是透過社區防災相關教育訓練和實際演練,能提昇及時警示與有效因應程度,才有可能讓傷害降至最低,或災後加速復原處置的效率。因此,國內助人專業者實應跳脫個人介入的窠臼(收容安置、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或醫療轉介),重新思考如何在平時即協助建立民眾身旁可及的支持網絡,並促發更多社會大眾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美國與澳洲相繼提出災害心理防備的新概念,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與紅十字會就特別共同在CDC網站上提供適合不同年齡層(兒童、青少年、父母與照顧者、成人、老年)的「Maintain a Healthy State of Mind」詳細資訊。澳洲心理學會網站亦建置「psychological preparedness」專頁,包括社區(含家庭)覺知與個人情緒因應(AIM模式)層面,以提昇信心、控制感、緊急決策、計畫行動等,進而有效減低事件發生當下的生命財產損失或日後長期身心影響。
美國社區心理學會(SCRA)20104月出版一本《災難社區復原之規劃與行動手冊》,此為『防災社區心理學的重要開端。其匯集了25位社區心理學家的智慧及力量,主要目的在於協助凝聚社區意識,賦權在地組織功能,加強公眾教育訓練,增進民眾因應技巧及心理資本,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等。這本手冊的內容概要,為社區災難影響和抗逆力、社區組織和協同合作、評估社區需求和資產、擬定行動計畫、社區多元外展服務、自助和社會支持團體、社會行銷策略、成效追蹤和結果評估、由經驗學習為下次災難做準備、提昇災害防備的公共教育模式等。
美國聯邦救難總署(FEMA)成立市民組織委員會(Citizen Corps)的社區組織,透過討論、培訓、參與等方式,有效促使民眾做好災害應變的準備工作,其他還有諸多不同層級(全國、地區、州、都會、郡、部落等)的公私部門協力防災PPP模式範例中美洲的薩爾瓦多在其CEIBA在地組織的協助之下,透過社區賦權及協力的方式,建立一個永續的防災社區。這是非常成功的實務範例(詳見Community Tool Box網站),其過程運用的策略包括需求評估(排定優先順序)、擬訂計畫、合作行動(教育訓練、製作災防地圖、公共廣場壁畫)、成效評鑑(量化質性)等。

  國內的社區營造或社區發展已有深厚基礎,地方上也蠻多有心做事的NGO機構、宗教組織或志願服務人士等。經濟部水利署正投注經費推動「民眾與社區自主防災」政策,主要是透過與社區積極密切溝通,共同研擬相關防災對策,並協助社區防災組織編組,以提昇由下而上的社區防災能力。目前,水利署網站已提供民眾可瀏覽或下載各縣市社區的「防災地圖」(分專業與民眾兩種版本)、「淹水潛勢圖」等資訊。另外,內政部消防署也公布各縣市鄉鎮市區的「村里簡易疏散避難圖」。
相信不久,台灣亦可發展出符合國情的全民心理防災模式。以英國相關經驗為例,其「社區暨地方政府部」研發出一套完整的「全國社區幸福地圖」,並結合了Google的街道地圖與衛星檢視功能,可讓民眾立即瞭解任何一個城市或行政區內所有社區相關生活滿意度、快樂程度及生活價值感的分佈概況。如此政府效能及資訊開放(Open Data)程度,頗值得國內來借鏡的。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