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從工作中看到多元機會」:社區研究與實務工作經驗分享 (I)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04/09/25)

        2003 年初夏,我剛通過碩士論文資格考試後的第二天,隨即南下豐原擔任台中區心理衛生服務中心(隸屬台中縣衛生局)新職,就這樣一頭栽進921 震災長期的社區心理復健工程,實現了同樣來自南投災區子弟的多年心願,希望將自己的所學所得,能真正為這塊土生土長的家鄉,做出一點實質的回饋與貢獻。



  
        談到有關社區心理衛生研究的經驗,就必須從就學時期開始談起,因碩二開始修習「預防心理學」課程,而有「台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初級與次級預防工作與評估之現況調查研究」期末報告的完成。透過此國內首度關於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完整調查報告,讓我從此走上社區心理衛生的這條不歸路。隨後,在「社區心理學」的課程文獻中時常提及遊民(Homelessness)的問題,因此產生到台北市遊民收容所實習的動機,在這一年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有幸長期擔任所內慈濟團康及靈糧堂《喜樂小組》等活動的過程與結果評估工作,而能有機會觸及到所民背後的辛酸與血淚,也覺察其堅毅與真情之處。對於這群社會底層族群,深深體會到心理治療與諮商可能只是一個奢侈或無法受益的美夢,靈性與宗教的資源或許才是有效增進其因應能力的最佳方式。

        同年八月,亦參與教育部未婚懷孕青少女專案研究計畫,全國各級學校的遍訪與千餘份問卷調查後,發現懷孕少女的人生困境與內心需求,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或個人能力能夠解決的,一味歸咎本身性格、觀念與態度的偏差,更是無濟於事,預防未婚懷孕的最佳策略就是讓她們對未來有希望與憧憬。這些社區機構實習與研究過程所獲得的醒悟,無形中加深自己未來從事社會改變的責任與期許。2004 年六月,立法院甫三讀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其中明訂保障未婚懷孕學生的受教權,學校不得再因學生懷孕給予差別待遇甚至逼退休學。看到這樣的消息,內心實在感到欣慰,研究過程中的日夜辛勞與荒廢課業,此時都化為最大回饋與支持力量。

        在心理衛生中心工作屆滿一年後,獲轉任衛生局研究助理來協助辦理衛生署委託建立全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績效評核模式之研究計畫。因需先進行中心方案與評估方式現況問卷調查與深入訪談,所以自己實地走訪約20個縣市,由於時間緊迫,有時候一大早搭上飛外島的班機,中午訪問完即刻返台,下午又趕赴另外一北部縣市訪問。有一次當訪問澎湖縣完畢後,立刻又更改班機直飛台中進行一件突發的校園危機事件處置。這樣走過四處奔波的忙碌的日子,讓我深刻體會到社區研究與實務工作的多樣與特殊性,雖然心力付出跟物質回饋間不成比例,但隨著研究計畫隨著預定期程而逐步完成,看著台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在本土30 年緩慢發展後即將進入新的一頁,所有的個人犧牲將是非常值得的。在此也期待有更多相同想法的心理專業者能一起加入社區心理衛生服務領域,大家一起來努力,共同為台灣社區民眾勾勒出一條通往快樂與希望之路。


  本文發表於台灣心理學會43 屆年會之《心理專業在社區心理衛生服務領域的多元參與機會及未來教育訓練的思考》小型專題研討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