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預防心理學』的過去.現在.未來》專輯(III):心理衛生「初級預防」和「心理健康促進」的定義與區別、「初級預防公式」、「初級預防」六何分析、「構形方程式」和相對應「初級預防」方法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30)

      自1950年代以來,許多相關領域學者為當前「預防」的定義與分界做出了貢獻。本文將做系統性的回顧分析,包括心理衛生「初級預防」、「次級預防」和「心理健康促進」的定義與區別、IOM報告的「全面性」與「選擇性」預防措施、NIMH模式的「全面性」與「選擇性」預防措施。接續,完整介紹心理衛生「初級預防」的三個公式。人生如水杯常“半滿半空”,風險和保護因素是同時存在於個體的。因此,「預防」或「促進」的方案,是設法增加公式“分母”的保護因素,自然就能夠有效降低「疾患發生率」。此外,簡介「初級預防」的六何(6W)分析,以釐清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悖論。最後,則是呈現「構形方程式」的組成部分及相對應的「初級預防」方法清單。「預防」不是錦上添花,它是蛋糕本身,我們開始烘烤吧!!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預防心理學』的過去.現在.未來》專輯(II):「心理衛生預防」的上游思維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29)

       相信助人工作者剛踏入專業領域,可能都聽過這個「逆流而上」的隱喻故事。奮不顧身一再跳進河中救人,終有精疲力盡的時候。然而,當你轉身回頭時,將會看到更多的溺水者順流而下,一個接一個,沒有盡頭...。此「救一個算一個」專業價值觀,乃萬般無奈的狀態之下,並非所謂前端的「初級預防」基本理念。“獨善其身”或“兼善天下”,永遠是助人者的兩難命題。因此,到了某個時刻,需要有人開始邁步往「上游」走去察看,找出到底是“誰”把他們全都推進河裡了?通常「上游」方法關注「社會正義」,致力於影響和改變社區、社會或政治系統,以建立更光明的社區,讓每個人都能獲得相同的機會。解決「健康不平等」、「心理健康不平等」、自殺防治」、「社區心理衛生」也符合一條長河的隱喻。在問題發生前解決的「上游」思維,這亦是「預防」的基本定義。在《上游思維》(2020年)一書中提到,有「三大心理力量」把我們推向下游的無底深淵,以及七個具「前攝性」的實務作法,可以確保你開始踏上並一直走在解決問題根源的溯溪小徑上。接續,闡明「心理衛生預防」上游思維的重要性,介紹『公共心理衛生』的定義和上游作法。如果更加瞭解「心理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和「上游」方法的好處,我們可以共同努力進行預防、早期介入或有機會達到「心盛」境界(*高度心理健康),為我們自己、我們的家庭和更大的社區鋪平正向的「心理健康」結果。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預防心理學』的過去.現在.未來》專輯(I):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心理衛生」的歷史觀點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26)

      『預防心理學』興起於1980年代初期,它是不同於『預防醫學』的概念,雖然有很多人混淆不清。因此,本文試圖梳理出『預防心理學』的形成性歷史脈絡,包括古代醫學的源起與發展、晚近現代醫學的「細菌前」理論時代(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公共衛生』領域的興起事件(倫敦布洛德街水泵)、「預防」的真正定義、美國心理衛生「預防」領域的開展(1900~1960年代)、第三次心理衛生革命、『社區心理學』和『公共衛生』的異同之處、『預防心理學』崛起的時代背景、美國史上最悠久且規模最大的「預防」方案(『啟蒙計劃』)、加拿大長達25年全面性的「初級預防」方案、「預防」是一種奇怪的野獸、現在就付還是以後付更多、「預防」與「治療」是否可同時兼顧等內容。文末,則是引用一首《山谷中的救護車》(1895年)的詩做結尾。大家可能對「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預防重於治療」琅琅上口,或宣稱都在“做預防”,但當被問到“預防什麼?”時,就答不上來了。也許,此文可以提供一些思考方向。唯有瞭解過去,才能檢視現在,並勾勒未來。儘管在臺灣,總是“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只要不斷往“上游”走去,相信終有一天可找到人們快樂、幸福、圓滿的源頭。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X):「海嘯防災的先鋒地」—本州最東端城市,如何造就出永不輸給風雨的「社區韌性」?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24)

      「宮古市」,位於岩手縣中部濱太平洋的三陸海岸,它是「本州最東端的城市」。其擁有豐富的漁業和自然資源,例如江戶時代被描述為“就像天堂一樣”的「淨土之濱」。宮古自古以來即遭受許多八級以上強震引發大海嘯的嚴重破壞,包括「貞觀11年陸奧國地震海嘯」、「慶長16年三陸地震海嘯」、「明治三陸地震海嘯」、「昭和三陸地震海嘯」、「智利地震海嘯」和「東日本大震災海嘯」,但每次憑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對家鄉的熱愛,人們皆克服了這些災害。東日本大地震在宮古市的強度為5級,其引發強烈的第一波黑海嘯,在3點1分到達岸邊,尤其重茂海岸21.8公尺最高。1934年建造有10公尺高的「萬里長城」大型防波堤,這次被20公尺的大海嘯摧毀了,田老地區、濱町、港町等地受到重創。造成420人死亡,94人失踪,受損建物高達9,088棟。隔年三月,市役所開始擬訂並施行『宮古市東日本大地震復興計劃』,其以「生活重建」、「產業、經濟復興」和「安全的地區建設」這三個支柱為宗旨。並結合受災的33個地區居民作為主體所制定的『地區復興城市建設計劃』。然而,居民們關於「生活重建」(*七要素)的經驗或看法,與政府角度有所差異。這可能是受到地震前「社會脆弱性」程度、人們「基本價值觀」的因素影響。臺灣中研院研究員也曾以九二一大地震災後數據的分析發現,個人的「社會脆弱性」會影響“受災風險”與災後的不平等。這些結果符合『社區韌性』架構中有關「經濟發展」面向的論述。《森林是大海的戀人》運動,目前已列入日本中小學教科書,並在全國廣泛傳播。此立基一種的「上游」思維,也是一個『社區科學』和『公民科學』的新興領域。2021年3月11日,宮古市長宣布該市成為「海嘯防災城市」,未來將牢記海嘯災難歷史的教訓,努力應對與時俱進的災害,提升地方防災能力,並設法累積這些智慧傳遞給下一代。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VIII):釜石「奇蹟?」─一個與大地、海洋運動和社區互助交織在一起的故事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23)

      「釜石市」,位於岩手縣東南部太平洋沿岸,也是日本近代煉鋼的發祥地,它被稱為「鋼鐵和魚的城市」。在鼎盛時期人口超過9萬人,目前驟降至28,682人。東日本大地震在釜石市的強度為5.4~5.7級,但海嘯的最大波高曾達到22.6公尺,釜石東中學和鵜住居小學所在地也有11公尺。共有888人死亡,152人失踪,家屋倒壞3,656棟。全市在校的3000名學生在這場世紀大災難中幾乎全部奇蹟般生還,只有當時待在家裡的5名學童罹難。此項「奇蹟」給許多人帶來了希望,其實背後有段不為人知的社區互助接力賽。「保護自己的生命」、「從受助者到幫助者」,這是日本防災教育的「自助」和「互助/共助」精神。另外,歸功於釜石東中學「防災教育」的落實。從2008年起,即與對面的鵜住居小學實施「聯合防災演習」,利用農用手拉車上面坐著小學生,一起進行「大手攜小手」的逃生避難演練。更特別的作法,是請學生們至山坡海嘯紀念碑旁除草,以加深其對預測未來可能險境的印象。「逆境」往往是變革的催化劑─我們需要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轉型韌性』的意涵就是「向前彈跳」繼續往前走。我們可以從鵜住居地區14年來的物換星移,看見此類正向的重大轉變。祝福釜石的「奇蹟」孩子們,在未來人生漫長道路上,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險阻,都要永遠懷抱希望,勇往直前,夢想成真。因為你在困難時期學到的東西,可能會大大改變你的生命!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VII):「大船渡未來祈禱」─由居場所長者們引領災區的「社區韌性」之路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22)

      「大船渡」,位於岩手縣南部太平洋沿岸,也是陸中海岸南部最大港口。「漁業」是大船渡的主要產業之一,亦盛產石灰石礦,太平洋水泥工廠就位於大船渡灣區。人口密度為岩手縣沿海地區最高,集中在盛川出海口的周邊地區。東日本大地震在大船渡的強度為5~6級,但10公尺高的海嘯幾乎摧毀了整個市中心,並造成320人死亡,140人失踪。與每次災難一樣,「長者」特別容易受到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約三分之二(65%)的死者年齡超過60歲。在這場世紀浩劫中所學到的教訓是,避難者需要互相支持才能生存,直到災後救援到來。「長者」是社區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發揮功能至關重要。因此,這次來大船渡進行『轉型韌性』踏查,主要是在參訪位於末崎町碁石海岸口的「居場所咖啡館」(Ibasho Cafe),因為它是由長者們引領災區「韌性」之路的典範,其成功、永續的經營,並獲得國際機構的大力支持,且推展到東南亞國家。它創立於2013年6月,最早是來自日本環境老年學家-清田江美博士的創意,目前主要負責人為鈴木軍平理事長。「居場所咖啡館」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來放鬆的地方,並能獲得熱情款待和歸屬感。該地區商店和適合長者們方便外出的場所很少,尤其獨居老人可能整天被困在家中。它也為所有年齡和能力的社區成員提供了一個聚會場所,可以彼此建立更深的聯繫。另外,室外農場可供長者採收有機蔬菜、夏天傍晚在廣場跳「盆踊舞」,還有定期的農民市集等。每天平均有20~25位訪客,第一年舉辦了大約70場活動,接待了超過5,500人次。「居場所咖啡館」運作的八項原則,及涉及具體且實證的步驟,值得臺灣以長者照護為精神的社區方案來學習。這座海港城市過去曾多次遭受海嘯災害,但每次都在許多人們的支持和前進的勇氣下戰勝並超越了「災難」。謝謝,大船渡的「社區韌性」不思議!!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VI):「氣仙沼加油」─我們還沒有失去一切,因為你在困難時期學到的東西,可能會大大改變你的生命!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21)

      「氣仙沼」,位於宮城縣東北端且面太平洋,每年的海產捕撈量(鯊魚、鮪魚、鰹魚、秋刀魚)相當高,水產養殖(牡蠣、扇貝)與加工業也非常興盛。其與同縣的南三陸町和石卷市皆為東日本大地震與海嘯的重災區。而且,因港區儲油槽重油洩漏而引發了兩個星期的大規模「海嘯火災」,最後造成1,409人死亡或失蹤,全市約1/3房舍全毀或半毀。對於氣仙沼來說,這是「千年一遇的災難」。因此,這次『轉型韌性』踏查,重點放在「氣仙沼市復興紀念公園」、「氣仙沼市東日本大震災遺址與傳承館」(*岩井崎海邊的向洋高中舊校舍)和「生命的螺旋階梯」(*舊阿部家住宅)。另外,更是為了一張「挑水少年」的照片來的,因為它曾激勵了全國的人心。在震災傳承館中,也見證了向洋高中的師長是如何扮演孩子們危急時刻的「生命貴人」,其先讓全校約170名學生都安全撤離至內陸後,自己才設法爬到屋頂避難,直到隔日才順利脫困。而阿部長商店會長(阿部泰兒)則是因為自己經歷了1960年智利地震引發的大海嘯,目睹許多人失去了生命。所以將受創的自宅保存下來,作為災難緊急救援之用。並且在311大地震中拯救了當地居民,平日還召集鄰居們進行了防災演習。謝謝浴火鳳凰的氣仙沼,鼓舞了我們,還沒有失去一切,一點一點地踏出一步!!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V):「追憶與反思」─人們記取多少教訓或者到底要花多少時間來遺忘?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20)

      「南三陸町」,位於宮城縣的東北部。東臨太平洋,海與山脈共同構成了豐富的自然環境。町役場和南三陸病院,皆位於志津川地區,目前全町人口約1萬1千多人,將近4千5百戶。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9.0的強烈地震,引發最高23.9公尺大海嘯順著町內的三條河流湧入內陸深處,造成了嚴重的災情。包括,831人罹難或失蹤,屋舍3,321棟全毀或半毀;防災對策廳舍只剩紅骨鋼架,周圍的町役場和民房均被沖毀或流失;海嘯淹至志津川病院四樓病房,共有67位患者因無法及時撤離到屋頂而被海嘯捲走,3名醫護人員也罹難了。襲擊的時刻,亦是悔恨的時刻,在這場浩劫中,看到想要“活下去”的人們卻死去了,而專業者也自身難保。災後身心安頓,是一條漫漫長路,因為倖存居民們的生活與環境被徹底改變了。14年過去了,或許時間會沖淡人們對於災害的記憶與恐懼,但新的災害可能便由此而生。因此,我們需要傳承過去這裡所發生的事情。就算今後這場災難和復興狀況漸漸地從新聞頭條消失,三陸海岸苦難與希望的痕跡仍將永遠存在下一代或外來訪客的心中。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V):「石卷加油」─天無絕人之路,由「社區居民」主導南濱受災地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18)

        “災難”改變了我們做事的方式,也賦予了我們做事的本領。石巻市南濱町,位於舊北上川河口。早期這裡是製紙廠、住宅區與店鋪林立。孰料,卻因東日本大地震而永遠改變了。大海嘯促發連續三天的大火,燒毀了學校和社區。但天無絕人之路,雖然失去一切,但南濱居民們並沒有被海嘯打敗,一塊「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石卷」的大看板,一直在鼓舞著當地民眾,甚至全日本人。「激勵人心」對災民們來說,是何等地重要。『社區韌性』,不是天上掉下來,乃是真真實實由在地「社區」的自發性行動、互助合作,並從中獲得的希望、信心或孵化出來的能力。包括,門脇小學由於平日「防災教育」落實,使全部師生安全避難逃生,跟同市大川小學的悲劇結果形成了鮮明對比。另外,「南浜つなぐ館」是由社區居民來主導展出的項目內容,從在地與文化的視角將此震災的教訓傳承給後代,臺灣也有同樣的成功經驗。因此,如果沒有從「文化底蘊」去思考,就無法真正理解大自然想要教會人們哪些事情,或由上一代身上學到在面對自然災害的集體因應方式及寶貴心理資產。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II):「奇蹟少年」─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並成為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18)

        只野哲也,是「石卷悲劇」的大川小學全校108名學生中倖存的34人之一,曾被日本媒體稱為「奇蹟少年」。在這場世紀浩劫中,他同時失去了祖父、母親和妹妹三人。哲也這14年來的奮鬥歷程,就是一個「茁壯成長」的「韌性」典範。他在高中時代,開始跟父親一起參與「說故事的人」服務,致力分享這段災難性的記憶,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提升防災知識和意識,創造更有支持性的社區系統及更具韌性的社會環境,並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目前,他也由一位“受助災童”成功轉變成「變革推動者」角色,除了挺身而出讓校舍遺構得以保存下來,亦擔任「Team大川」網絡組織的執行長,四處演講傳達自己的想法,推動「學校防災教育」活動,並從事「社區營造」工作...。此足以證明,災民並不需要被當做PTSD創傷病人看待,他/她們是有能力且有機會可以為災後的社區、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就像大川小學六年級教室遺構的黑板角落,還留下「Yes, I can.」這句英文一樣。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I):「石卷悲劇」發生地,大川小學的死去師生帶給我們哪些生命啟示和學校防災教訓?!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17)

        有一個鄉鎮,有一個社區,有生命,有孩子,誰曾經在這裡學習和玩耍?這是海嘯奪走許多年輕生命的地方,這是一個被悲傷、遺憾和恐怖所籠罩的地方,但這也是許多人來參訪並更好地瞭解的地方。想像一下,孩子們在大川河岸附近和他們喜歡的學校周圍奔跑,如果你認真觀察、仔細傾聽,你會看到他/她們,你會聽到他/她們...。隨著時間的流逝,向人們展示這裡失去的東西變得更加困難,但這樣做與以往一樣重要。這是其他一切的起點:紀念那些死去的人,確定發生了什麼,並防止更多的災難。如果倖存的人繼續講述這個故事,他/她們擁有的記憶和失去的生命將閃耀。透過倖存人們的分享,那天、之前和之後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事情。真正可怕的不是海嘯本身,而是忽略了對我們所有人最重要的事情。這就是海嘯當天在校園裡,和事先做好的防災工作中所發生的事情,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可能性。因此,思考那天在校園裡發生的事情,是忠實於孩子、老師和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防災心理學』的傳承之路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17)

        臺灣和日本同屬環太平洋地震帶國家之一,自古以來均曾遭受多次重大的地震、海嘯或颱風、水災襲擊。事實上,日本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臺灣學習之處。因此,本文透過2016年和2025年兩次走訪了東日本大地震的重災區,實地見證並收集了仙台、石卷、南三陸町、氣仙沼、大船渡、釜石、宮古七個市鎮相關「社區韌性」或「轉型韌性」(韌性2.0)的第一手資料,例如「石卷悲劇」的大川小學、「釜石奇蹟」的釜石東中學和鵜住居小學、由長者們引領311災區「韌性」之路的大船渡居場所咖啡館、南三陸町地區復興現況以及各地的震災遺構傳承館等。內容包括自然災害及其對學校和社區的影響;「韌性」在不同分析層次的定義和發展;「韌性」在『社區心理學』的定義以及不同生態層次的壓力源、因應過程和介入之間的潛在關係;「社區韌性」的定義、概念和六個面向的組成部分;「轉型韌性」的定義、特徵和概念;東日本大地震災區市鎮在「社區韌性」、「轉型韌性」和「防災教育」方面的作法(學校、社區、縣市政府、社會文化面向)等。最後,再對照臺灣本土以組織增能與社區行動為導向(「社區整備度」模式)來建立「防災社區韌性」的實踐經驗,進一步反思未來臺灣「全民心理健康和社會韌性」政策與服務的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