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4/22)
「大船渡」,位於岩手縣南部太平洋沿岸,也是陸中海岸南部最大港口。「漁業」是大船渡的主要產業之一,亦盛產石灰石礦,太平洋水泥工廠就位於大船渡灣區。人口密度為岩手縣沿海地區最高,集中在盛川出海口的周邊地區。東日本大地震在大船渡的強度為5~6級,但10公尺高的海嘯幾乎摧毀了整個市中心,並造成320人死亡,140人失踪。與每次災難一樣,「長者」特別容易受到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約三分之二(65%)的死者年齡超過60歲。在這場世紀浩劫中所學到的教訓是,避難者需要互相支持才能生存,直到災後救援到來。「長者」是社區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發揮功能至關重要。因此,這次來大船渡進行『轉型韌性』踏查,主要是在參訪位於末崎町碁石海岸口的「居場所咖啡館」(Ibasho Cafe),因為它是由長者們引領災區「韌性」之路的典範,其成功、永續的經營,並獲得國際機構的大力支持,且推展到東南亞國家。它創立於2013年6月,最早是來自日本環境老年學家-清田江美博士的創意,目前主要負責人為鈴木軍平理事長。「居場所咖啡館」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來放鬆的地方,並能獲得熱情款待和歸屬感。該地區商店和適合長者們方便外出的場所很少,尤其獨居老人可能整天被困在家中。它也為所有年齡和能力的社區成員提供了一個聚會場所,可以彼此建立更深的聯繫。另外,室外農場可供長者採收有機蔬菜、夏天傍晚在廣場跳「盆踊舞」,還有定期的農民市集等。每天平均有20~25位訪客,第一年舉辦了大約70場活動,接待了超過5,500人次。「居場所咖啡館」運作的八項原則,及涉及具體且實證的步驟,值得臺灣以長者照護為精神的社區方案來學習。這座海港城市過去曾多次遭受海嘯災害,但每次都在許多人們的支持和前進的勇氣下戰勝並超越了「災難」。謝謝,大船渡的「社區韌性」不思議!!
「大船渡」(おおふなとし),位於岩手縣南部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城市,也是陸中海岸南部最大的港口。它與同縣的陸前高田市、宮城縣的氣仙沼市並列為三陸海岸南部的代表性城市。大船渡市周圍是典型的里亞斯海岸線(如碁石海岸),幾乎位於「三陸復興國立公園」的中央。「漁業」是大船渡的主要產業之一,近海沿岸的三陸漁場是世界三大漁場之一,大船渡港是岩手縣唯一被指定為重點港口。各處都有石灰石礦,太平洋水泥(太平洋セメント)工廠就位於大船渡灣區。
【2011年3月11日下午,這裡發生了什麼?】
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18秒,東北地方太平洋沿岸發生「海溝型」矩規模9.0的強烈地震。震度6級以上的縣,包括宮城、福島、茨城、栃木、岩手、群馬、埼玉和千葉。大船渡市的大船渡町和猪川町地震強度為6級,較內陸的盛町則為5級。此外,地震引發了強烈的海嘯,摧毀了市中心。根據「港灣空港綜合研究所」的調查,海嘯的最大波高在大船渡港茶山前區的工商會議所大樓處達到了9.5公尺。在JR大船渡站以北的大船渡保育園附近,也記錄到了10.8公尺高。此導致全市約3,629棟房屋完全被摧毀,以及JR大船渡線細浦站和大船渡站的站房與軌道也遭到嚴重損壞。據2011年6月初步統計,大船渡市共有320人死亡,140人失踪。
【「逆境」,有時反而是一種變革的催化劑】
在這場世紀浩劫中所學到的教訓是,避難者需要互相支持才能生存,直到災後救援到來。「長者」是社區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發揮功能至關重要。由於311災民們強調在海嘯後被熟悉的面孔包圍對他們來說是多麼重要,這表明了預先存在的社區網絡之重要性。災民也表示:「長輩們知道如何在沒有電力和水的情況下生存」。這些反應意示,年輕人需要長者的技能和觀點,就像老年人需要年輕一代的支持一樣,才能創造一個有「韌性」的社區。因此,長者有能力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由長者們引領311災區的「韌性」之路】
「末崎町」,位於大船渡市最南端的碁石海岸口。面臨太平洋,被認為是海藻養殖的發源地。此地區的漁業正在蓬勃發展中。這裡屬於鋸齒狀的峽灣地形為三陸復興國立公園範圍內。當地人口約4300人,其中19.7%的人超過75歲,遠遠高於全國12.5%的比例。社區有托兒所、小學和初中。目前,人口持續在減少中,而且多為老年夫婦家庭或獨居的情況。東日本大地震引發高達14公尺的海嘯,造成64人死亡、房屋全毀或半毀約750棟。災後在五個地勢較高的地方,為倖存的居民建造了約300個臨時住宅。
【合作協調,大家都是主角】
「居場所」(Ibasho)的概念為一個日文術語,意思是一個讓人感到歸屬感和目的感並被接受為自己的地方,此挑戰了人們對老化的普遍看法。「Ibasho」方法將長者視為社區的寶貴資產,賦權他們成為積極的參與者,並改變社會負面看法和期望所造成的有害結果,例如社會孤立、失去尊嚴和尊重,以及無用感和無關緊要的感覺。這種方法透過創造一個強大的「非正式支持系統」,提高社區抵禦自然災害造成衝擊的能力,其中長者是加強各年齡層社區成員「社會資本」的催化劑。
現今,「老年人」往往被視為必須得到照顧的弱者或失能病人(*尤其在臺灣),更遑論讓長者扮演社區「變革推動者」(Change agents)的積極角色,甚至賦權他們成為311災區的「韌性」之路的引航員。
【共學‧共夢‧共擔的居場所咖啡館】
居場所咖啡館是依據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Ibasho」非營利組織所擬定的八項原則在運作,這些都符合『社區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
- 長者智慧─老年人是社區的寶貴資產。
- 正常狀態─建立"非正式"的聚會場所(*人際網絡)
- 社區所有權─由社區成員來推動發展和實施(*不受政府政策與經費綁架)
- 文化上的合適性─當地文化和傳統習俗受到尊重
- 去邊緣化─所有居民都參與"正常"的社區生活(*非醫療或機構化)
- 跨世代融合─所有世代都參與到社區之中(*非僅是「長照」一環)
- 韌性─社區在環境、經濟和社會上都是可持續性的(*遠遠超越心理韌性的狹隘定義)
- 擁抱不完美─社區的成長是有機的,並優雅地擁抱不完美
- 社區需求評估─在此階段,「Ibasho」團隊確定當地實施合作夥伴和可以實施「Ibasho」的特定社區。然後,「Ibasho」與當地聯盟成員合作,為「Ibasho」方案制定概念。
- 能力建構(*非醫療或專業模式)─社區領袖、組織和個人聚集在一起(*大家都是主角),傾聽彼此的想法並進行「社區營造」(Community building)活動。
- 地方型塑(Place making)─這一階段包括舉辦一系列“願景工作坊”。在此期間,與當地利害關係人共同努力使「Ibasho」模式能適應社區。例如,由利害關係人自己來確定社區需求、技能組合和目標。隨後,他們也制定了短期和長期實施計劃。
- 持續的監測、研究和規劃─由當地實施合作夥伴(*專案經理)幫助社區利害關係人實施計畫想法和目標。此階段在「Ibasho」團隊領導的持續技術支援下進行。
因此,「長者」和多世代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共同凝聚預防和應對災難相關倡議行動,『社區』也能夠豐富其本身的在地知識,進而提高「防災韌性」,以減少氣候危機的影響。
這座海港城市過去曾多次遭受海嘯襲擊,例如1896年明治三陸地震、1933年昭和三陸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等,但每次都在許多人們的支持和前進的勇氣下戰勝並超越了「災難」。為此,去年已在面向大船渡灣的公園內豎立了一座「為未來祈禱」紀念碑,除了緬懷東日本大地震,刻上410位罹難者姓名,還呈現每次海嘯襲擊的高度。希望將海嘯威脅和復原過程中所吸取的經驗和教訓傳遞給下一代。
我思故我在。2018年3月竣工,位於大船渡JR站(BRT)旁的「大船渡市防災觀光交流中心」,除了作為學習和互動的場所外,更實現了為當地居民打造日常生活社區的功能,並兼具海嘯發生時臨時避難的安全處所(*屋頂廣場)。
今年二月,大船渡「防災×觀光冒險遊戲─那一天」防災學習計畫,在由總務省消防廳主辦的第29屆『防災城市規劃獎』中,榮獲了最高獎項─「總務大臣獎」。這是一款利用智慧型手機讓使用者體驗遭遇海嘯襲擊的感受之冒險遊戲,包含課前和課後學習的“體驗式”學習項目,其作為「教育旅行」的內容而受到高度評價。
-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防災心理學』的傳承之路 (2025.4.17)
-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I):「石卷悲劇」發生地,大川小學的死去師生帶給我們哪些生命啟示和學校防災教訓?! (2025.4.17)
-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II):「奇蹟少年」─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並成為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2025.4.18)
-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IV):「石卷加油」─天無絕人之路,由「社區居民」主導南濱受災地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025.4.18)
-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V):「追憶與反思」─人們記取多少教訓或者到底要花多少時間來遺忘? (2025.4.20)
- 《東日本震災『轉型韌性』踏查》專輯(VI):「氣仙沼加油」─我們還沒有失去一切,因為你在困難時期學到的東西,可能會大大改變你的生命! (2025.4.21)
- 防災社區心理學的可行方向 (2015.9.29)
- 他山之石:日本自主防災組織與設施之見聞 (2017.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