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社區心理學實務』的「社區服務方案設計」》專輯(III):社區資源盤點與地圖繪製─「社區資源」的定義/類型/重要性/識別(盤點)方法、社區地圖繪製的步驟(地理資訊系統)和範例(Google Maps)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22)

       加拿大哲學家、神學家和創辦遍佈37個國家社區方舟組織的讓‧瓦尼埃曾說過:「社區的奇妙之處,在於它使我們能以個人無法做到的方式來歡迎和幫助人們」。日本大正時代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也有一句名言:「單打獨鬥,只是一滴水。團結合作,則成一片海洋」。因此,透過「社區資源盤點與地圖繪製」,來識別當地需求和「資源」,可以幫助服務提供者(社區組織/機構)或「社區」變革者瞭解如何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改善「社區」。本文介紹的內容,包括「社區資源」的定義/類型/重要性、識別「資源」和資料收集的方法(含層級/原則/標準)、社區地圖繪製(地理資訊系統)的步驟和Google Maps範例等。這些「社區資源盤點與地圖繪製」的結果,將可提供「社區服務方案設計」後續部分的前導性資料基礎,包括服務群體/「社區」之「社會生態分析」,以及利用「小區域分析」方法來發現各項差異之處。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XI):「海嘯的希望故事」─賦權兒童成為更具『防災韌性社區』的變革推動者

 

       自2017年以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與日本政府在區域《海嘯計畫》下合作,加強亞太地區24個國家的「學校」和「社區」的防災準備工作。該計畫借鑒日本的做法,將海嘯防災準備融入當地文化,並幫助兒童學習如何安全撤離。此計畫幫助「學校」、「社區」和「政府」定期進行演習,改善疏散計劃,並實施海嘯防災方案。在計畫執行過程中,遇到了許多人,他們成為了「學校」和「社區」海嘯意識的變革推動者。其中一位倡議者是印度9歲的凱尼特小男孩,他在參加了《海嘯計畫》組織的演習後,目前正在印度推廣海嘯的防災知識。這是一個從受害者到倖存者的希望故事,當地「社區」的居民都受到凱尼特的熱情所鼓舞,而對防災準備工作更加感興趣了。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社區心理學實務』的「社區服務方案設計」》專輯(II):「社區」中的研究、『社區心理學』研究的要素和重要性、「行動研究」的源起和發展、「參與式行動研究」的定義/關鍵過程和範例(一)(二)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16)

       20世紀初美國著名人類學家-佐拉·赫斯頓曾說過:「研究,是形式化的好奇心。它是有目的的探索和窺探」。而無論政策、科學或行動研究,主要是探討「未知」而非「已知」的部分。許多『社區心理學家』在工作中將實務和研究相結合,例如在健康促進、社會行動和社會變革工作中兼顧實務和研究。因此,在『社區心理學實務』的「社區服務方案設計」中,如何充分瞭解並能運用「參與式行動研究」(APR)的作法,對學生或實務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介紹的內容,包括「社區」中的研究、『社區心理學』研究的要素和重要性、「行動研究」的源起和發展、「參與式行動研究」的定義和關鍵過程、「參與式行動研究」的範例(一)(二)等。我們需銘記,在「社區」情境中,「研究」可以支持或傷害「社區」的人,除了致力於方案成功外,可能更重要的是,在這協作的過程中,如何把“控制權”交到「社區/社群」自己手裡。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社區心理學實務』的「社區服務方案設計」》專輯(I):「參與式」的社區介入規劃方法

 

        依據『社區心理學』的核心價值觀,在其「社區服務方案」的規劃階段,非常重視的是如何運用一種方法,讓每個參與介入的人都能親自或透過代表發出聲音,例如參與式」方法。因為我們可以從那些「社區」成員那裡學到很多東西,他們才是自己生活中的代理人(agents)和專家。而且,採用「參與式」規劃流程通常可以提高成功率,以避免介入措施的失敗或根本不起作用。本文譯自美國堪薩斯大學所建置的「社區工具箱」(Community Tool Box)資源網站,它自1994年以來不斷發展,廣泛應用於相關教學、培訓和技術支援。並已建立超過300個教育模組,服務範圍覆蓋全球230多個國家。相信此淺顯易懂的文字內容,對於學生或實務工作者來說,都可以從中獲益良多。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X):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區韌性』─堪薩斯最黑暗一天與啟示錄、「社會生態模式」的源起和發展、『災難』的「社會生態模式」視角和典範轉移、「社會生態韌性」的原則、 英國和臺灣建構「社會生態社區韌性」的經驗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11)

       1981年,美國堪薩斯凱悅酒店發生美國史上“最致命”的結構性崩塌事件,幾乎半個城市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了這場悲劇恐怖的影響,這也開啟了「心理社會」、「社區」與『生態』相關災害應變的新時代。因此,本文介紹的主題,包括美國堪薩斯市最黑暗的一天與其啟示錄、「社會生態模式」的源起和發展、『災難』的「社會生態模式」視角和典範轉移、「社會生態韌性」的七項原則、英國建構「社會生態社區韌性」的經驗、臺灣建構「社會生態社區韌性」的經驗等內容。總括而言,比起我們渴望為今天的『災難』提供一些即時的慰藉,我們更應該致力於為明天的『災難』提供更堅實的基礎。不是嗎?!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X):透過全方位政策打造『社區防災韌性』的新未來─『災難』應變與復原政策沿革、『社區防災韌性』九大要素和澳洲相關政策典範、臺灣將「心理健康促進」融入防災政策的經驗(一)(二)、全方位行動時機已到!!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9)

     『災難應變與復原』工作已屆100年了,隨著氣候變遷的時代到來,『災難』似乎一年比一年更頻繁或更嚴重。唯有超越「創傷」,才能找回『韌性』。而且「政策」,是可以幫助到“每個人”的。因此,本文介紹的主題,包括『災難』應變與復原政策的沿革、『社區防災韌性』政策的架構、澳洲『防災韌性』政策的典範、臺灣將「心理健康促進」融入防災政策的經驗(臺北市/臺南市)、「政策制定者」應優先考慮『防災韌性』的五大理由等內容。總之,規劃和投資『防災韌性』有助於「社區」抵禦、適應並從中復原過來,並最大限度地降低復原成本(*每投資1美元平均產生13美元的經濟效益)以及創建更安全的「社區」。臺灣各縣市,現在是採取“全方位”政策行動的時候了!!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VIII):『災難』的三種「機會之窗」─『韌性』的字源和演化 、不同層次和『社區心理學』的定義、『災難』中的『韌性』概念(前攝韌性/復原韌性/潛能韌性)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7)

      『韌性』一詞的定義,一直難以捉摸。然而,目前『韌性』已成為各領域的流行術語。『韌性』最好被概念化為一種「能力」或「過程」,而不是一種「結果」。『災難』,不只是極端的負面事件,它無疑也會打開了「機會之窗」。在『災難』過程中有『前攝韌性』、『復原韌性』和『潛能韌性』的不同概念,但大多數使用『韌性』一詞的人通常會將其定義為『復原韌性』階段,只是「向後彈回」而非「向前躍進」。因此,本文介紹的主題,包括『韌性』的字源和演化、『韌性』在不同分析層次的定義、『韌性』在『社區心理學』的定義、『災難』中的不同『韌性』概念、『前攝韌性』vs.『復原韌性』vs.『潛能韌性』等內容。總括而言,從先前的災害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可以轉化為對未來的更好的準備,尤其身處在一個動盪的世界中...。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VII):防災「靈性韌性」的部落經驗─“誰”是一直扮演族人平日或災後心靈撫慰的光和鹽?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6)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温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們正視着,我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腳步。因為這裡有勇敢的人民,有無窮的生命奇蹟...。因此,本文介紹的主題,包括看見堅毅的「嘉蘭」部落奇蹟(地理與人口特性/自然災害與社區復原/防災社區組織的發展/「靈性」資源和網絡)、「靈性韌性」在災後心理復原的角色功能、「部落人幫助部落人」的啟示、『災難心理衛生』服務的新思維等內容。從古至今,原住民們都有屬於自己一套面對「自然災害」的模式,臺灣『災難心理衛生』相關政策和服務的「典範轉移」,該是時候了!! 

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VI):災難和緊急情況下的「靈性韌性」─「靈性」定義與多維空間、「靈性韌性」的概念架構、「靈性韌性」和災後社區復原、加拿大麥克默里堡森林大火的應用實例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5)

      儘管『心理學』是最出名的專業,但正是『心理學』實務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嘗試,才使得這一學科真正與眾不同。然而,『心理學家』並不是唯一努力理解生活的人。長期以來,世界一直面臨各種自然和人為災害的威脅,在過去二十年,全球有超過40億人受災,『心理學家』是否也應透過『科學』方法致力提供一些“超越”我們對現實的普通理解限制的洞察力呢?因此,本文介紹的主題,包括瞭解世界的橋樑方法 、「靈性」的定義與多維空間、「靈性韌性」的概念架構、「靈性韌性」和災後社區復原、加拿大麥克默里堡森林大火的應用實例等內容。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V):洪水中生命「希望」的跡象─當神聖的善意出現在陌生的地方,別閉上你的眼睛!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4)

      2023年5月,義大利東北部艾米利亞-羅曼尼亞(Emilia-Romagna)大區遭遇一系列特大洪災,至少造成15人死亡,2.6萬人暫時無家可歸,200多條道路被阻斷,數百處山體滑坡處於活躍狀態。這是由米蘭比可卡大學生物化學教授兼奈米醫學中心主任的達維德·普羅斯佩里(Davide Prosperi),他在探訪災區後寫給《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的一封投書內容。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V):災前個人的「脆弱性」─定義與影響、壓力和應對的「遠端個人」因素、『災難』中“誰”可能意味著死亡、改變『災難』應變的模式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3)

      『災難』不僅影響社會功能,它們也是某種「社會脆弱性」的後果。中研院社會所-林宗弘研究員曾分析指出:「921災民受嚴重創傷主因,是來自『災難』風險分佈不均」、「受災狀況特別慘痛的人們,在『災難』發生前就已身處險境」。因此,本文介紹的主題,包括個人「脆弱性」的定義與影響、 壓力和應對的「遠端個人」因素、『災難』中“誰”可能意味著死亡、 改變『災難』應變的方式等內容。『災難』改變了我們做事的方式,也賦予了我們做事的本領。透過「社區」致力於提高『韌性』,『災難』規劃的所有四個階段(減災、備災、反應、復原)都可以加強『韌性』。一個具有高度『韌性』的「社區」能夠從『災難』中迅速復原過來,並變得比以前更強大!!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II):災前社區的「脆弱性」─定義與影響、壓力和應對的「遠端脈絡」因素、印度洋沿海社區「脆弱性」評估實例、『賦權』取向的「社區介入」方法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2)

      『災難』事件並非隨機與中立的,通常在災前已被社區或個人的「脆弱性」所決定。但如果我們只專注於需求和「脆弱性」,我們就會陷入重複回應的邏輯,而無法孵化每個「社區」深藏的『韌性』。因此,本文介紹的主題,包括「脆弱性」的定義與影響、壓力和應對的「遠端脈絡」因素、印度洋沿海社區「脆弱性」評估實例、『賦權』取向的「社區介入」方法。愛爾蘭祖母們長期以來一直說:「通往地獄的道路,鋪有良好的意圖」。『災難』通常會帶來許多的負面影響和龐大的服務需求。毫無疑問,助人的願望是值得稱讚的,但當然,並非所有形式的協助都同樣有幫助的。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獻給永不輸給風雨的臺灣》專輯(II):『危險的新時代』—『災難』字源學、定義與假設、「優勢」觀點、「受益反應」與『韌性』、2024年全球『災難』數據與「後現代」視角

 

作者:周才忠 (日期:2025/10/1)

       「天災」,總是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時候降臨。而且在『災難』文獻中,要梳理出清晰思維具有困難度,因為嘗試「定義」的基礎上,會出現所謂的“價值觀”,以及產生看似相反的結果。因此,本文介紹的主題,包括『災難』一詞的字源學、定義與假設、「優勢」觀點、「受益反應」與『韌性』、2024年全球『災難』數據與「後現代」視角等。總括來看,『災難』本質上屬於一種「社會結構」,它是創造「社會改變」的一個機會,而『心理學家』則扮演“變革促發者”角色,為儘可能多的公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